翻开人生新篇章 大学生“村官”在一线
走向农村,从当一名“新兵”开始
——人物小传:王宗礼
1983年出生,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西坡村人,2005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系,大学学历。现任威远镇寺壕子村主任助理。
寺壕子村是一个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的城镇村,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村支书是一位有着四十五年任职经历、曾获得过全国劳模、省劳模等荣誉称号的老支书,村主任63岁,出纳66岁,最年轻的会计也比王宗礼大20多岁。刚到村里时,王宗礼没有因为大家只当他是个“小毛孩儿”,不把他当回事儿而埋怨和灰心,而是寻找机会向老村官们证实自己的能力。
2006年年初,互助县城建局将村里新安大街拓宽工程列入了县城改造规划,以每户补偿4万元作为拆迁费。但有9户村民因嫌赔偿太低不配合拆迁,村镇两级领导多次做工作都没有结果,致使工程一拖就是大半年。到任后,王宗礼详细了解了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利用8天时间与9户村民进行了交谈,引导他们看到道路拓宽后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到时候挣的钱会远远超出现在这点赔偿费。经过他的努力,9户村民思想通了,主动开始搬迁。这件事对老书记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安排工作给王宗礼,并为他专门配了办公室、办公桌、电脑,让他一同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一年多来,在老村官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王宗礼重新组建了村团组织、筹建了村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并创办了属于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刊物——《土乡村官》,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
——人物小传:包辉安
1978年出生,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镇水洞村人,2003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系,大学学历。现任互助县东和乡山城村主任助理。
包辉安所任职的山城村是一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全村食用菌种植面积达70多亩。到任后包辉安看到,村里的种植户大多只重视种植,而忽视了销售这一环节。望着全村240多座大棚每天产出的4吨-5吨鲜嫩嫩的食用菌因销售不出而一天天变黄、霉烂,他的嘴角都急起了泡。
今年刚开春,包辉安便协助村干部与我省最大的生物有限公司威思顿签订了协议,并在村里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一想到种植户们今后不会再为食用菌丰收却卖不出去而发愁,包辉安就开心得睡不着觉。他与村干部们商量,准备在村里再建100座大棚,为农民食用菌种植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打开新局面,把山城村建成省内最大的食用菌基地。
人才群体托起新农村建设
互助县30名大学生“村官”仅到当地一年时间便让人刮目相看:他们自办刊物、自创企业、自建协会、举办各类培训,把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的轰轰烈烈。
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凭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该县重才育才兴农的经历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信任催生一批人才。一年前,这个县村“两委”班子的平均学历还达不到初中文化水平,农村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该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2006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村级领导班子输送了新鲜血液,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以‘村官’牵引育才,以育才带动农业”县领导提出了兴农育才并举的新思想,并果断给这群刚来的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大学生“村官”们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他们积极融入到农村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满腔热情地从事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土地丈量、计划生育、农业普查、调解民事纠纷、发放粮食直补款等工作,并积极协助村里创办了土族民族刺绣厂,筹建村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重新组建团支部等,很快成为村里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生产劳动的技术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内外交流的信息员和干部群众的联络员,得到了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他们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关注农村孩子上学情况,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撰写了富有生动内容的任职调查报告,为当地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岗位是造就人才的最好平台。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该县及时抓住机遇让大学生“村官”们挑大梁,通过农村基层工作实践培养造就农村新型人才,使农村实用人才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6450名。
一个人才带出一批骨干。东和乡山城村是互助县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全村食用菌种植面积达70多亩,2003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系的大学生包辉安上任后,为种植户举办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49人,组织成立了食用菌销售协会,并经常深入大棚内进行技术指导。2006年全村食用菌种植纯收入达92.5万元。
食用菌种植喜获丰收在互助县东和乡山城村让大学生“村官”包辉安声名鹊起,但县领导心里明白,独木难成林!农业要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像包辉安这样几十名大学生“村官”是不够的,必须拥有一批批包辉安式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为此,该县注重发挥包辉安等大学生“村官”骨干的示范向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实践中磨砺培养年轻同志,达到一个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目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该县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身后都站着一批建设新农村的各类骨干力量。正如该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永业所说:“敢于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放手让他们一搏,人才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地冒出来。”
一个平台引来众多人才。2006年,互助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大学生“村官”成立的“村官事务联络会”进行了扶持和指导,并邀请县乡村及主管部门有关人士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交流。
事务联络会上,大学生“村官”互相之间交流一段时间来的工作经验及所想、所感,主动向老村官们请教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老村官们的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向县乡及主管部门提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和设想、规划等。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周生庆对此评价说:“召开这样的事务联络会议,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让大学生‘村官’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农村工作实用经验,不断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对老村官们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让他们听听大学生的新思想、解解大学生们的疑难问题,对他们也是一种提高;再一方面县乡及主管部门有关人士,可以通过参加这样的会议更加直接、真实的了解农村情况,对加强指导农村工作大有益处。”
互助县威远镇党委副书记任雷章说,这样的交流使大学生“村官”们的农村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老村官们的能力素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县乡镇指导农村工作也更贴近农村需要了。
大学生任“村官”,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年前,在很多的农村人眼中,大学生“村官”的概念还很模糊。一年后,他们不得不叹服:“这些尕娃有知识、有本领,有热情、有干劲,就是不一样!”一年的实践,大学生“村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大学生在农村“成长了”,农村也在他们的影响下悄然地变化着。
一是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学生“村官”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5岁,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使全区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5岁左右。全区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施这一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村干部中一些自恃无人可接替、不思进取的‘太平官’有了危机感。他们和大学生‘村官’相互帮助、共同学习,使农村干部队伍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以新的视角审视村情民意,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发展经济上,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传授种植技术、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品牌、推广民族工艺等,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
三是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作用的发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讲,并不是无业可就,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少数领导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村官”,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并且坚持下去,将会大大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四是培养了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利于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如今,大学生“村官”们正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为新农村建设做着积极的贡献。他们好比一粒粒种子,在土乡大地上生根发芽,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传播了新的知识,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需要青年人,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帮助农民一起致富。今年,第二批800名大学生又将带着他们的知识、理想奔向农村。相信,这些大学生的到来,必将给我省农村带来新的变化。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