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伟:为新农村建设 贡献青春才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魏华伟

编者按:2008年4月1日,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会上,王丽娜等4位已到乡镇、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锻炼、成长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到村任职的体会。魏华伟等2名准备报名应聘到村任职的应届毕业生代表也作了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现将这6位同志的发言材料摘编予以刊发。

 

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摘要

 

  为新农村建设 贡献青春才华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魏华伟

  我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魏华伟,今年7月即将毕业。我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的农村。1998年,我以河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临走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对未来有各种各样美好的设想和期望。

  经过10年的时间,我到了再一次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人生的道路选择需要经过漫长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众多外在的利欲诱惑,直面自己的内心,去询问到底什么样的选择会让自己有最大的成就感、幸福感。在清华,我有机会接触到研究生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短期挂职、科技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认识到必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是母校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清华期间,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实际,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亲身了解国情、民情。通过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研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学习,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农村基层也是大学生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作出贡献的广阔天地。

  当得知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的计划时,我心动了——这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对我而言,我来自农村,背负着父母亲人对我出人头地的殷切希望,如今却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诱惑,再次回到农村,这是否是最佳的选择呢?清华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在得知我为是否申请做“村官”有些犹豫不决时,多次找我谈话,细心与我沟通。李老师告诉我:愈是艰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愈能锻炼人,愈能给有志者以广阔的事业天地。因此,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比较艰苦、人才也相对缺少的地区去工作,将更加容易得到更为持久的锻炼和提高。他认为,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我个人都十分有意义的选择。通过与李老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深入谈心和自己的反复思考,我终于下定了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决心。这么多年国家的培养告诉我,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内心告诉我:我的情感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村,我的未来在农村。我不想一个人“走出农村”,我的理想是要通过全心的付出来“改变农村”!

  在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征程之际,我向大家保证:我会时刻保持一颗对做人做事的敬畏之心,克己慎行,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多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我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浮躁、不作假,不作秀,不急功近利;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我会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终身做一名合格的“清华人”!爱我中华,追求真理;服务三农,承担责任。这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前辈师长的期望所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我当义无反顾,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