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黎: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责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余黎
编者按:2008年4月1日,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会上,王丽娜等4位已到乡镇、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锻炼、成长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到村任职的体会。魏华伟等2名准备报名应聘到村任职的应届毕业生代表也作了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现将这6位同志的发言材料摘编予以刊发。

 

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摘要

 

 

  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责任

 

  四川省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余黎

  我叫余黎,今年31岁,来自四川省剑阁县。我是大山的儿子、农民的儿子,从小家庭贫困。当初为了跳出“农门”,我拼命地读书考大学。但大学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回乡当“村官”。回想当初的选择,我至今无怨无悔,是感情、责任、事业心促使我去当了一名小小的“村官”。

  我的家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全国的1/3。但我们那里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特色资源极为丰富,因为基础太差,特别是人才缺乏,老百姓并没有过上宽裕的日子。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贫困山区太需要有文化的人了。

  当“村官”前,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从计件员干起,因业绩突出,已升任总经理助理,本来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展下去。但是,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当时,有几位乡亲要我给他们介绍工作,但限于条件,我实在无能为力,几位乡亲极为失望地离去了。我想,我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何不用我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做一点事情呢!于是我不顾父母和女友的反对,回到了我的家乡志公村,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责任,我激励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我上任不久,就遇到剑门关游人中心建设搞拆迁,因施工队在政府与村民就占地补偿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强行施工,全村200多人拿着锄头、铁锹与施工队对峙,眼看一场群体性事件即将发生。

  在紧急关头,我一边劝说施工队暂停施工,一边协调村民代表与施工方开展耐心谈判。经过一个星期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双方达成了协议。从这件事情我深切感受到,要当好这个“村官”,只要你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万事都不难。

  在村党支部换届时,我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我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提出了“抓基础、兴产业、富群众”的发展思路。抓基础,重点抓修路、治水、改电。修建了2.8公里的碎石路,打通了村里与国道的通道。

  组织村民整治了56口山坪塘,恢复了废弃近十年的灌溉设施,村里300多亩稻田又种上了水稻。联系电力公司进行农网改造,村民电费每度由2元降到了0.8元。兴产业,重点抓了豆腐、烤烟、“农家乐”3个产业。目前全村生产豆腐干的专业户达25户,最大的年产值已达300万元,利润近60万元。烤烟也成了全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同时,组织村民兴办“农家乐”,目前全村有“农家乐”30多户,成了全村又一大支柱产业。

  通过抓基础,兴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志公村人均年纯收入就增加了620余元,由一个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贫困村变成镇里的富裕村,成了全县有名的文明村。由于成绩突出,我被公推直选为剑门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还先后担任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白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今年春节后,我又调任为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挑起了全县唯一的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任。

  回顾我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基层迫切需要大学生干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大学生干部;我也深深感到,一个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到基层去,需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增进同群众的感情,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群众的评判和挑选。“村官”虽小,“村官”干的事情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想,只要把这些事情干好了,也就不简单不平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