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为青年们颂唱
44岁博导有着24岁的激情
见过贾瑜教授的人说,今年44岁的他在讲起他所研究的领域时,有着24岁的激情。
贾瑜是郑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如今,他是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经过悉心研究,贾瑜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扩散机制理论,并入选“河南省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他还首次提出了“量子合金”概念,预示着该项研究将开辟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黄新建:
仰慕焦裕禄的支教者
2006年,黄新建从焦作师专毕业后,加入到了服务贫困县志愿者的行列。两个月后,黄新建被分到兰考县小宋乡第二初级中学任教。
为了让学生做“好”人,黄新建不断鼓励他们去做好事,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鼓励他们收集旧饮料瓶卖掉买教室的公共用品,帮助困难的同学。
生活、工作的条件,比黄新建想象中还要差,但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他说:“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需要我。”
艾华:
旅客眼中的时尚“奶妈”
郑州铁路局郑州客运段车长艾华,不仅是劳模,还是一个喜时尚、爱休闲的大男孩。
他因对乘客悉心照顾,在列车上得到乘客的一致好评,被乘客称为“奶妈”。
从19岁当列车员开始,直到现在的车长职位,艾华靠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参加工作8年来,艾华总结出了列车服务新思路,并独创了“三十四句提醒服务用语”、“无干扰式服务”、“服务于旅客开口之前”等新服务方法。用他的话说,“凡事都要想到乘客前面,他们有需要我们就提高。”
李红艳:
清新的文化创新者
1995年,李红艳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去了郑州市豫剧院,做她钟爱的文化事业。敢说敢言、敢于创新的她,被称为“为河南戏曲界吹来清新之风”的文化创新者。
如今,李红艳作为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东方艺术》杂志社编辑,文章文风清新,视角独特,观点鲜明,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敢于对已有的评价提出质疑。
在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李红艳荣获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青年鼓励奖”。
申红坤:
青春无悔的“牧羊人”
今年24岁的申红坤出生在固始县农村。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身体又不好,小小年纪的他就要抚养年仅一岁半的弟弟。
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原本能在一所不错的中学教书,却选择了做“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了地处昆仑山脚下的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一牧场下属的昆仑雪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申红坤的努力下,牧场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今,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加工厂了。
“繁华的大都市不缺我这一个大学生,可贫困的山区却需要我。年轻人或许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一定要做到青春无悔。”申红坤说。
李爱玲:
驻村75天当上村委会主任
李爱玲,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平顶山市原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工作人员,顶着家人的反对、村民的质疑,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做了一名村官。
2005年2月26日,李爱玲到宝丰县闹店镇洼李村村委会报到的第一天,为村里带来了800斤面粉和16床棉被,“村里有23户贫困村民,给他们送去过冬。”
很多村民对她持怀疑态度,认为她不能当好“村官”。李爱玲用行动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她在了解到村中有两块好地因远离水源而无法灌溉时,向市里争取到了4万多元项目资金,打了两眼70多米的深水井。
李爱玲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与肯定。2005年5月16日,驻村仅75天的李爱玲当选为所驻村的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王相亚:
省内首个志愿者队伍创建者
1993年,19岁的王相亚刚毕业,正在四处找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一名青年志愿者。
做志愿者15年来,王相亚逐渐意识到,做社会公益事业,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他决心发动更多的人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5年11月18日,王相亚组织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信阳市法治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并亲自担任队长。平时,清理 “牛皮癣”、照顾孤寡老人、帮助失学儿童,只要有公益活动的地方都少不了他和他的队友。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