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十年心路历程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到今年9月,他整整担任村官十年。中共江都市委日前专门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向他学习。

  在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他介绍了自己的体会,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赞扬。中组部《组工信息》用整整一期篇幅介绍他的事迹。

  他,就是江都市仙女镇民和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黄俊。

  他在百姓心中架起一座桥

  2004年春节后,已经在江都仙女镇樊庄村担任了6年村官的黄俊成了经济薄弱的民和村支部书记。

  上任没几天的一个早晨,黄俊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自我介绍她姓闵。

  “昨天下夜班,我从村里的桥上摔到了河里。自行车摔坏了,衣服也撕破了。”说完这句话,妇女拍拍屁股就要走,黄俊本想拉住她,但她还是头也不回。

  黄俊跟着出了门,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桥边,周围的村民告诉他,这桥上已经摔下去5、6个人了。他还了解到,这座桥连接着以前闵伙村和陈桥村,如今两村合并成了民和村,桥破心不齐。

  “要把这座桥修好。”回到村里,黄俊对村干部说。

  “修桥,钱从哪里来?”

  黄俊了解到省里正实施针对农村危桥改造的“乡间彩虹”工程,他决定去试试。

  一次次的跑镇上、跑市里,事情还真被他“磨”成了。

  这年10月,新桥动工了,两个月后,一座30多米长的新桥建在了民和村的河上,村民把这座桥命名为“幸福桥”。

  “幸福桥”落成那天,人山人海来看热闹,村民自发买来的鞭炮拉得比桥还长。

  有趣的是,当初掉下河的那位妇女也来了,她还把自己的婆婆搀了过来,她挤到黄俊面前说了一句话“桥真修好啦”。

  这句话代表了全村人对黄俊的信任。

  桥通了,村民们的笑脸多了,黄俊从这座桥上走进百姓的心中,村里的难题一个个也迎刃而解。

  村里有位能人,因种种原因和村干部关系紧张,已经出去多年没有回来,听说家门口造了一座桥,他特意回来看了看,后来,又听说村里要修路,他给村里捐赠10万元。

  村里有个“犟头户”,猪圈砌在路中央,这回主动把猪圈迁到了后院。

  村里搞花木,需要流转土地。村民潘永喜一开始不同意,随着幸福桥在他家门口落成,自家的3亩地很快让了出来。

  黄俊发动大家疏浚村庄河道,没想到的是,一天内村民们主动把人均20元的“一事一议”筹资款交到了村部。很快,村里22个大小河塘都清理了一遍,村头还建起了50多个标准化垃圾池,所有农户出门10多米就能方便地倒垃圾。

  他从村民手里拿到了“信用证”

  今年8月,民和村村民吴维国要抓一些小猪崽,他来到镇上的商业银行,递进去一个小绿本,填了张表后,很快拿到了2万元的贷款。

  说起这个小本子还有一段故事呢。

  黄俊刚到民和不久,一个村民找到了他,原来这家农户想从商业银行贷些钱发展花木,结果被一口回绝,他找到黄俊希望村里出面担保。

  黄俊了解到村里和他有同样创业想法的人还有许多。但大家都苦于没有启动资金,10多年前民和村曾经发生过震动全省的“春风皮鞋厂集资案”,此后各金融企业都把民和视为贷款的“高危地区”。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黄俊结合大学学到的知识想到了“集中授信”,建设“信用村”,由村里出面集中获得贷款资格,再由村民分次申领,把村集体和个人的风险绑在一起。

  黄俊带着会计挨家挨户梳理出村民信用档案,最终民和村通过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村”资质验收。

  前面说到的吴维国是“信用村”的受益者之一,这个在车祸中双腿残疾的村民,前两年,发现生猪市场火爆,贷款买了100头猪苗,半年后出栏竟然赚了5万多元,现在吴维国养猪规模越来越大。

  建信用村难,守住“信用村”的金字招牌也不容易。一天,小老板翁传明急匆匆找到了正在开会的黄俊,原来他从商业银行贷款4万元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眼看还贷日期临近,无奈之下,找到黄俊求助。一听说这事情,黄俊比翁传明还着急,根据当初的协议,只要民和村里发生一次逾期还款的事,所有人贷款都会受到影响。黄俊迅速联系了本村的几个企业老板,大家最终一起出资帮翁传明渡过了难关。

  用知识技能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这是黄俊和其他村官的不同之处。

  10年前,还是樊庄村团支部书记的黄俊发现,樊庄地处328国道、京沪高速和宁通高速交汇点,他提议搞一个物流园区。虽然樊庄的许多干部还不了解物流的具体含义,由黄俊牵头,一个占地达100亩的物流园区开始建设,这也是江都最早的村级物流园区,如今这个物流园区产值已达5000万元。

  在民和村,网络已成为村民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助手,这也是黄俊开的头。2004年,村里的老主任闵章林在黄俊的帮助下,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当时闵章林无意中得到了一份“中华红叶杨”的宣传资料,搞花木的他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其他信息。黄俊知道后,立刻带他来到电脑桌前,帮他上网查找,10分钟不到,中华红叶杨所有的信息都被查了出来。那以后,电脑、网络、远程教育很快在民和村普及开来。

  他把穷村带上了小康路

  前不久,江都市在民和村进行了一次小康村建设测评,有200多村民参加,在对村支书的满意度一栏中,所有人都选择了满意的选项。

  但黄俊刚来民和时可不是这样,黄俊清楚的记得在第一次村干部见面会上的一段对话。

  “村干部已经五六年的报酬不结了。”

  “今年底兑现!”

  黄俊话音刚落,一个老干部指着他鼻子说:“年轻人不要乱表态,年底拿什么兑现?”

  黄俊说:“靠发展经济。”

  其实,见面会前,黄俊已经在民和村走了两天,他发现村里有不少闲置的厂房。黄俊算过账,如果把这些厂房租出去,租金至少能收20万。

  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迅速攀升,2003年不到20万元,去年已经达到了60多万元。

  “十年里,我也遇到过考公务员的机会,但最终全放弃了。”黄俊说,把一个经济薄弱村带成小康村、打造出5000万规模的产业,是事业留了我十年。

  黄俊的十年村官路离不开亲人的支持,看着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儿子在农村做出的成就,一直坚定支持黄俊的父亲如今到哪里,都会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是个村支书。

  同样可贵的是,城里上班的妻子这些年也一直默默支持着他。(记者 李源 刘世领 姜圣瑜 通讯员 姜长春 周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