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森:干得了小事的"村官"才能成就大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羽
     引言:
  "能回到农村,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不论以后会怎样,当和别人谈起的时候,我会很自豪的,因为我在村里干过,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我的父老乡亲'……"
  2008年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讲话指出,大学生"村官"是加强中共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预计2009年,将会突破600万人。而与此同时,正在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城镇化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众多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急需各种技术与管理人才。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当"村官"的探索陆续在全国28个省区市启动。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25岁的杨俊森,现任安徽省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被评为2008年"十佳大学生村官"。12月22日,与习近平副主席面对面交流"村官"感受时,他牢牢记住了32个字:
  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尊重农民,心系群众。

  "村官"初体验

    1983年7月,杨俊森出生于安徽霍邱县。因为自幼生长在农村,杨俊森对农村的事务非常熟悉,也喜爱和农业有关的知识。2002年9月,杨俊森考入安徽科技学院,学习园艺教育专业。在学校里,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老师时常指导他和同学们亲自到田间地头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2005年初,学校与凤阳县共同开展村官挂职活动,有了一定的农业生产管理知识的杨俊森积极报名,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被聘用为凤阳县大庙镇三杨村村科技副主任。
  三杨村的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到村之后,"村官们"先是了解情况,熟悉村里的环境,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给村民做技术指导和服务,深受村民的欢迎:
  "记得当时我们到一家农户的田头,村民们正在插秧,秧田里面有碗口大小的一块秧苗卷叶枯黄,我下到秧田里面查看,发现由于当时气温较低,秧苗得了生理性立枯病,便告诉这位村民立即施用'敌克松'药物进行防治,并详细说明了用药浓度与时间。"为村民解决技术问题之外,杨俊森等"村官"们还时常走访农户,了解基层民众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三杨村有一位农户,妻子和小孩都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村官们及时把情况上报到镇里,给该户争取到了"扶贫户"资助指标。
  开学后,杨俊森等"村官们"都返回到学校,但是利用周六、周日时间,他们都会下到村里走访,做技术指导。
  一年的农村挂职经历,使杨俊森更加了解农村,更加深刻体会到农村急需知识、急需人才的心声,也感受到村民的质朴。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思考也更坚定了他继续扎根农村的信念。
  2006年4月,大学毕业前夕,杨俊森进入涉农的《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担任编务工作,通过接触大量省内外农学专家和教授,学到了很多涉农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一年后,得知黄山市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消息时,因为长久以来对农村工作的热情与热爱,他立刻前去报考,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来到绵潭村后,杨俊森任村主任助理、村支部书记助理,平时就住在村部办公室里。2008年第七届村支两委换届中,杨俊森当选为村党支部、村委会文书,日常的工作就是帮忙处理一些日常文件、报送材料、调解民事纠纷,为村民打证明、办理事务、照顾孤寡老人等。他利用自己学习园艺的专长,经常到农户家、枇杷园和茶园走访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学习。

  发起"专业合作社"

   绵潭村地处群山环抱的新安江畔,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是全国闻名的"三潭枇杷"产地之一,出产的枇杷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所以,枇杷是绵潭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村民年均总收入的70%以上,枇杷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杨俊森到村里以后,在与村民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村里的枇杷产业存在一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与市场竞争能力;缺少技术培训,信息不畅通,给生产、销售带来极大不便;此外也没有充足的资金进一步发展枇杷生产,使枇杷生产陷入了瓶颈。
  了解这些情况后,根据当前国家鼓励、提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关政策,杨俊森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与村支两委的主要干部协商后,发起成立"歙县三潭枇杷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10月15召开了社员大会,随后到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歙县三潭枇杷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对于绵潭村枇杷种植的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效果。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被凝聚起来,广大果农跟着他们掌握了大量生产技术,也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
  从成立至今,村民们以合作社的名义,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对外宣传、拓宽枇杷销售市场。合作社为果农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请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科技局的农业专家到村里来,为村民开展"枇杷木虱的防治与秋季枇杷园的管理"讲座,并带来了一批农药、高效化肥来村里销售;以合作社的名义从县农委土肥站申请得到了低价补助有机肥及免费救灾化肥;2008年初冰冻灾害之后,合作社组织果农在灾后清理倒伏果树、疏花疏果,并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上报灾情,村里共获得各项受灾补助近11万元;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ACD)"及"新安江库区移民项目"的资助,村里枇杷园内现有水泥进园道路近10万米,标准化蓄水池近1500口。
  每年枇杷上市后,销路是果农最为关心的问题,往往各家收购厂商压价或哄抬价格,给果农销售枇杷带来很大的不便。合作社针对上述情况,在枇杷即将上市的时候,合作社依托现代化网络,搜集国内外枇杷供求信息,在"农博网"、"阿里巴巴"等网站上发布出售枇杷、枇杷叶等信息,并积极与厂商联系,帮助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并协助果农创办农产品专营店和市场直销部。同时,合作社提前订制了大批量印有"三潭枇杷-绵潭"标识的枇杷包装盒,根据枇杷等级逐级包装,提高枇杷档次,打出绵潭枇杷的品牌。合作社在政府与果农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协助政府规范市场行情,稳定枇杷市场价格,及时反映果农在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愿望,并协助各政府部门统一采购优质枇杷。

  干得了小事的"村官"才能成就大事

    在基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俗语:农村工作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在农村工作,接触的当然是农民,所以首先要了解农民。中国的农民是朴实的,同时是弱势群体,他们离不开土地,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把切身利益看得很重。担任"村官"转眼一年时间的杨俊森,深刻体验到了农村工作是"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农村的事情看似简单,但要做细做透,其实十分复杂。这里是基层矛盾的发源地,关系错综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问题。平时有许多村民到我这询问办理各项事务的手续,比如打证明、如何办理残疾证、办理农村低保、怎样更改姓名等等,由于他们好多东西不清楚,我就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直到他们清楚、明白为止。"担任"村官"以后,因为会操作电脑,村里的电脑录入工作都由杨俊森做。刚开始,他以为只不过是把材料录入电脑,会很简单,没想到接触不久,发现工作量很大,有时需要加班到凌晨。2008年冰冻灾害过后,村里发放救灾资金,因为粗心,他把雪灾到户资金按照公示前的资金表发放,结果不得不把多发的钱收回,再到信用社为那些少发的农户补发救灾款:
  "镇党委书记曾经和我们说,干得了小事的村官才能成就大事。我的疏漏给村里工作带来很大被动,村里挨了镇里的批,自己当时很是惭愧。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教训。"担任"村官"一年多,杨俊森深刻体验到了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但他始终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后悔:"能回到农村,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不论以后会怎样,当和别人谈起的时候,我会很自豪的,因为我在村里干过,为农村付出过。在村里时间久了,我们已经和村民之间产生了感情,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我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