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邱羚杰:在江苏海门养猪,特有成就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在江苏海门养猪,特有成就感

  邱羚杰的养猪场已初具规模

  他们曾在上海读大学,或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做出相同选择:远离都市喧嚣。如今,在上海金山、在江苏海门,他们平凡而快乐地工作着。选择背后,原因各异,但有一点相似:脚踏实地,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干什么并不在乎。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正在辛苦地找工作,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难。在全社会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时,几位过来人寄语师弟师妹:“有时候,走出去,天地更宽。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不挑不拣,不要一味紧盯大都市和高收入不放。”

  邱羚杰,上海人,江苏省海门市羚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兽医专业2002届本科生。

  邱羚杰的开场白有些特别:“是父亲硬把我和养猪拉到了一起。”和许多上海大学生一样,他曾留恋都市,期待体面、高薪的工作;但如今,在江苏农村养猪的他,却乐此不疲。

  有被动,有转变,有坚持,才更真实。

  被父亲拉到养猪场

  企业虽以邱羚杰的名字命名,但他并非创始人,而是由他的父亲在1997年创立,最初是养猪场,选址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老邱用意很明显,期待儿子日后接班。

  和许多上海家庭相似,无论儿子填志愿,还是找工作,父亲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邱高中毕业前,养猪场刚起步,老邱帮他选了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兽医专业,希望他学以致用;大学毕业时,养猪场初具规模,老邱又把儿子请到场里当学徒,为接班打基础。

  这两次,邱羚杰都被动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他坦言:“如果不是父亲坚持,我可能不会选择兽医专业,更不会在毕业后回养猪场帮忙。而是像许多同学那样,在上海市区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大学期间,邱羚杰学习努力,但并没有培养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毕业前,全班40多个同学陆续找到工作,绝大多数都转行,做了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他有些心动,差一点步同学后尘,但最终没有如愿。一个面试也没参加,就被父亲拉回了嘉定的养猪场。

  所学知识派上用场

  说起当年的被动,邱羚杰没有回避。“大学4年,我很少去嘉定帮忙,每到周末就独自回到市区的家里。养猪场又脏又臭,而且地理位置偏僻,谁会喜欢往那里跑呢,何况是我这种在上海市区长大的年轻人。”

  走出大学校园,他无处可“躲”,带着些许无奈,跨进养猪场。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对那些臭猪日久生情。

  2006年初,养猪场原址拆迁,面临转折——是利用拆迁补偿款投资别的项目,还是回市区找一份稳定工作?以往多次选择,都有被动的成分,但这一次,刚接任董事长的邱羚杰主动提议,外迁坚守,因为他“已渐渐喜欢上了这份事业”。

  转变潜移默化,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五六年前。养猪场出现一次较严重的瘟疫,他利用大学所学的兽医知识,化险为夷。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用,专业知识没白学,特有成就感”。他逐渐找到了自身价值,发现在偏僻的农村,自己耐得住寂寞,有用武之地,兴趣越来越浓。

  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如今,羚杰牧业有限公司已扎根江苏省海门市三和镇三南村,邱羚杰开始快乐的二次创业。企业面积从当年嘉定的50亩扩大到500多亩,经营形式从单一的养猪场拓展为猪场、果园、鱼塘和沼气发电。

  除了运用专业知识化解难题,邱羚杰还把上海的节能循环理念带到了海门的小村镇。去年,他投资数百万元建成绿色农业示范园,形成“养猪——沼气发电——沼渣施肥——沼液养鱼”的生态良性循环。

  通过管道连接,集中处理猪的排泄物;送到沼气发电组发电;所剩残渣中的一部分,滴灌到葡萄园,为引进的马陆葡萄施肥;另一部分投入鱼塘。“基本做到零排放,环保节能,还节约成本。”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邱羚杰牵头创办养猪合作社,发展100多个社员;常组织养猪知识讲座,收了许多农民徒弟;有农户养猪遇到难题,他上门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最近,他打算开办生猪屠宰场,进一步拓展业务。生意越做越红火,邱羚杰说:“自己不是自主创业。如果没有父亲多年坚持,传授经验,如果离开他早些年为企业打下的基础,靠我一个刚出校门的愣头青,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对大学生创业,邱羚杰有话要说:“我比较赞同职业规划与咨询专家徐小平的观点——大学生创业必须慎重,一定要先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足准备。绝不能把创业当成找不到工作的退路。创业比求职更难,绝不是求职的替代品。不能因为国家政策鼓励扶持,自己一时冲动,就轻易尝试,那样很可能失败,因为外在条件再优惠,只是辅助,不可能帮助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