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娟:女硕士到乡村当村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在江苏海门养猪,特有成就感

  春节前,郭小娟帮村民贴春联

   郭小娟,山东人,金山区枫泾镇农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08届硕士生。

  去年夏天,她一毕业就来到农兴村上任。硕士当村官,不多见;主动往农村跑的,更少。

  系里就她一个硕士往农村跑

  村官并非郭小娟唯一的就业选择。去年初,一家成人教育学院和一家职业学校曾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那些都是后路,不是我最喜欢的。”三四月间,她听说大学生村官招募,眼前一亮。没做思想斗争,报名、笔试、面试,一路过关,直奔村里。

  在市区当老师,到农村做助理,在许多人眼里,性价比没法比。郭小娟坦言,前者收入高、业余时间多,她却偏偏选了后者。许多同学不理解,劝她再考虑考虑,别闷头往乡下跑,免得将来后悔。同班同学读博士、做老师、当记者,就业选择多样,但都留在了大都市。

  考研前,郭小娟曾在山东威海教过5年高中政治。“如果毕业后重回讲台,缺少挑战,也不是我的兴趣。”于是,她选择农村,甘当班里的另类。去农村的,整个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几十个研究生,就她一个。

  郭小娟说,自己不喜欢城市的功利和喧嚣,更倾向于乡村的纯粹和自然,“在这里,应该能找到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主动向村民讨教上海本地话

  从郭老师到村干部,接触对象也从学生变成了农民。一个大难题立刻袭来:无法交流。村委会16名干部,就她一个外地人。“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个外村人,其他干部都是农兴村土生土长的。”内部交流工作,下乡接触村民,几乎全说本地话。起初,郭小娟工作时必须找朋友当翻译,否则寸步难行。“现在好多了,听金山话,至少8级水平。”她笑言,“学说话,挺有趣。”

  村里开会,不管是否与己有关,她都参加,练听力;随身必备一本笔记本,每天主动讨教几句方言,边学边记。“大家都乐意教我,每次看到村民微笑,我的心情就会很好。”

  郭小娟的好心情,不仅仅停留在学方言时。上任不久,她利用发放平安建设宣传资料的机会,走遍全村400多户村民。“宣传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差不多每天和村民打交道。他们纯朴、热情,常留我吃饭,还硬塞给我新鲜蔬菜、鸡蛋、老人亲手做的鞋垫。”

  努力为村里做实事,换回村民的笑容,也收获了好心情。郭小娟觉得,这就是选择农村的最大收获。

  成就感源自充实,而非收入

  尽管学历较高,但郭小娟的工作和其他大学生村官相比,没什么差别,都很琐碎——村里的党务系统、文化信息管理、团支部建设、构建信息平台……电脑输入、网络搜索等杂事也大多由她承担。

  “忙碌,但充实。最近下乡慰问老人,就带给我很实在的成就感。每天有事情忙,成就感才会源源不断。”郭小娟提到她的一个朋友,在外企工作,月薪大约是她的两倍,却经常抱怨工作太忙。要不是看在收入的分上,早不想干了。

  “我俩都忙,但她显然不如我快乐。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工作地点或性质,而是内心。现在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攀比意识太强,以为高收入能带来成就感。结果工作很忙,却不充实,心力交瘁。”郭小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