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学生村官贺柯:把希望播种在春天里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晨

见到陕西省武功县的大学生村官贺柯时,他正脚蹬胶鞋,在泥泞的田间翻地。一天前的一场春雨让村里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翻地的旋耕机陷进了水坑里。“加把劲儿啊!”贺柯喊着号子招呼着同伴,使劲儿推着机器。不一会儿,旋耕机被推出了水坑,而贺柯浑身上下则被溅起的泥点子“染”了个遍。

    武功县位于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腹地,属于传统的小麦种植区。在武功县大庄镇圪崂村,初春时节,小麦刚刚返青,满眼的绿色中,一大片黑幽幽的藕田格外显眼。同样显眼的是田地里几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的身影。这片藕田,便是他们创办的种植有限公司的基地。

    “马上就要忙活了。”贺柯说,现在刚刚开春,把地再旋耕一遍就要下种了。今年,他们的种植基地从30亩扩大到117亩,工作量也翻了好几倍。“去年的莲藕长势很好,净收入有12万元。”基地的带头人韩煜告诉记者。

    韩煜和贺柯都是武功县的大学生村官。2008年,他们分别从华中师范大学和宜春学院毕业后,被选聘到武功县的农村任职。韩煜是圪崂村的村官,从进入这个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的村子起,韩煜便琢磨着“想要做点啥”。“土地太分散,群众致富的愿望又很迫切,我也着急啊。”韩煜说。

    2009年4月,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受朋友的启发,韩煜萌发了发展莲藕种植基地的想法。经过调研,韩煜发现,圪崂村位于渭河和漆水河之间的河滩地,水利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莲藕种植。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韩煜和同县的48名村官从圪崂村的村民手里流转到了30亩河滩地作为基地用地。而说起最初创办基地的经历,韩煜道出了他的“辛酸”。

“连续好几天夜里睡不着觉,农民把地给了咱,咱要是搞不出点名堂,真是对不起他们。”韩煜说,创业初期是艰辛的。有一次,莲藕的种子从湖北拉来正是半夜,村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卸货,一干就是一夜,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从藕田打井到拉通电路,从旋耕土地到铺通道路,几十名村官起早贪黑,白手起家,硬是把藕田种出了点“模样”。

    “刚开始我们也什么都不会,县上为我们请来了专家辅导,我们也通过实地参观、上门请教、网上学习,掌握了种植技术,终于把三万多斤的鄂莲四号莲藕中熟品种按期种入基地。”2009年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女村官豆碧荣也是这49名村官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对于农活也接触得少,起初也觉得很不容易。“但能到农村工作就是一种缘分,大学生脑子活,有知识,只要适应了农村的环境,就一定能干好。”

    大学生村官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清水莲藕长势喜人,成品菜以每斤2元的价格全部被客商预购,预计总收入达到18万元,除去生产成本6万元,净收入12万元。在大学生的带动下,圪崂村群众采取入股、托管、自种、合营等方式,扩大清水莲藕种植620亩,把清水莲藕变成了新的“致富宝”。

    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的认为大学生们“什么都不会还要指挥人”,到现在打心眼里佩服,一些村民开始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大学生们。韩煜告诉记者,自己刚进村时吃饭都是问题,现在是“走到哪家门前就吃到哪家”。63岁的李凤兰老人说,村官“没有个大学生样子,跟咱农民像是一家人”。韩煜说,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如今,49名村官中,韩煜、贺柯和另外两人常驻在种植基地,起居都在他们自建的活动板房里。其他村官3人一组,15天一轮岗,轮流到基地劳作。外联、财务、田间日常管理,村官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他们吃住在田间,劳作在泥里,不仅把藕田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原先几个不会做饭的村官,如今也能“做得一手好菜”。

    “在农村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韩煜说,趁年轻多为农民办实事是自己的心愿。“春天来了,不光要把种子种在地里,也要把希望播种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