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课程创建 记者探访全国首个村官课堂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李明德 宗…
大学生“村官”课程创建背景 一个贫困学子的无悔选择 “村官”专业的另类课堂“村官”专业托起农村新希望

  核心提示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专门培养“村官”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该专业设立伊始,吸引了近千名学生报考。经过严格筛选,最终60名学生幸运地成为该专业首批“村官”学子。

  近日,记者走进了他们的课堂,试图多角度、多层次挖掘首批大学生“村官”背后的故事。

  大学生“村官”课程创建背景

  2008年,对于河南农业大学来说,是值得记忆的一年。在这看似普通的一年中,河南农业大学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敢吃螃蟹的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第一个“村官”专业。河南农业大学“村官”专业的设立及招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农大缘何敢为全国先,开设“村官”专业呢?这一切还得从最初一个会议上说起。

  河南农大校长王艳玲,是一位颇有魄力的领导。据其介绍,2008年3月份,中组部一次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会议,给了她很大感触,有了开办专门培养大学生“村官”专业的想法。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要求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由此,她敏锐地觉察出大学生“村官”即将在全国成为热门。

  紧接着,在2008年4月15日河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高校能不能开设个“村官”专业?徐光春认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离不开大学良好的教育培养,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一项着眼长远的举措,教育部门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上也应该跟着这个思路改进工作。

  事实上,在省委书记徐光春的“点题”背后,是农村对专业人才的企盼。河南省自2003年开始,在平顶山市和鹤壁市先行试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2005年在全省全面实施。2008年,河南省计划进一步加大选派“大学生村干部”的力度,预计到2010年,河南省每个行政村将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

  “其实,我们理解徐书记的意思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不是令人民满意。”王艳玲告诉记者,徐书记的讲话令她开始思考高校教育的属性。作为一个以“科教兴农”为己任的高校,河南农大理应承担起时下新农村建设最急需人才的培养重任,事实上,河南农大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河南农大决定抓住开设“村官”专业这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难得机遇。随即,农大迅速开展了“村官”专业设置的可行性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河南农村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参与“村官”选拔也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但不少大学生“村官”往往“下得去”但“留不住”。原因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并非专业出身,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在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种植业、畜牧养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可以说,这个专业是结合农大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农村人才需求而开设的。经过调研和准备,河南农业大学召开了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农村管理与发展(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该校决定采取专业、辅修专业、选修课模块等三种形式,开展现代“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工作。省教育厅以最快速度批复了该校的“村官”专业,下达了招生计划。

  2008年9月1日,河南农大迎来了首批“村官”专业的60名学生,他们是从近千名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中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后,被选中录取的。

  一个贫困学子的无悔选择

  农村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终考入大学,学个好的专业,也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而河南农大“村官”专业中的60多名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这些跳出农门的学子,缘何会选择“村官”专业呢?4年大学“村官”学习结束后,所面临的不还是回到农村吗?他们的选择会给贫困的农村带来什么呢?

  王桂香,这个只有19岁的女孩,来自鹤壁市浚县农村。家中她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也都是农民。家里只有不足4亩薄田,要养活一家5口人,还要供应她和弟弟上学,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姐姐,为了减轻家中父母的负担,过早就辍学外出打工。贫苦的生活,给王桂香的心灵刻下了很深的印记。

  然而,勤奋好学的王桂香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高三那年,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跳出农门,她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人,用自己的勤奋终于浇灌开了大学校门。可是让所有人惊讶的却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王桂香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村官”专业。

  当家人和邻居们知道她报考了这个专业后,很多人议论纷纷。父亲对她说了句“行,你只要能把咱们这个穷村治好,也算有本事。”父母的逐渐理解,让王桂香感到很欣慰。但是邻居们的不理解和热讽冷嘲,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甚至连家门都不敢出。

  可是面对如此尴尬境界,王桂香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最终,她走进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大门,走进了“村官”这个专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桂香说:“我从不后悔我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内心深处很清楚农村现在最需要什么,他们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去带领他们尽快致富。我大学毕业后,肯定会选择回到农村,虽然跳出了农门,但是我是为了学到知识和技术后,再回到农村,我是为了完成我自己的心愿,我自己当初的选择。”

  如今,王桂香通过几个月的大学生活,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伴随着老师的辅导和同学们的帮助及学校领导的关怀,她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村官”专业的另类课堂

  河南农业大学“村官”专业,虽然首批只招了60名学生,但是通过入学几个月的学习,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专业人才,群众更需要他们这样有文化有知识的“村官”。

  60名学生,划分为两个班级,每个班级30名学生。这在很多大学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村官”专业班辅导老师贾云飞说:“这样划分,目的是让老师们更能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不像一些其他专业,一个老师能教上百学生,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与老师更容易沟通,老师也能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更紧密,一个班30个人,很多老师来教授知识,学生们肯定能学到很多。”

  然而,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村官”专业的课程,在农大所有教学课程中属于一个另类的课堂。

  按照计划,不仅该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学校其他涉农专业学生也可以辅修“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学校还计划从2009年开始,在2008级本科学生中开设“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双学位专业,按照学校双学位有关规定进行管理。记者从河南农大提供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中看到,首批60名学生入校后,将分别学习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专业课程和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村官”课程。同时,该专业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村官”,并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村官”现身说法,为“村官”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经验。10月中旬,来自河南兰考县、临颍县和漯河市堰城区的4名年轻大学生“村官”,为河南农大首届未来“村官”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村官”实践课。

  灵活多变的另类教学模式,让这些“准”大学生“村官”们不但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村官”专业学生熊光伟说:“我们现在主要学的还是文化基础课,但是学校的灵活教学方法,逐渐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11月25日,我们学校又与新郑市八千乡相互合作,成立了‘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我们专业的‘见习村官’们有了实践场所,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本专业的学习。11月26日下午,我们学校党委书记程传兴、校长王艳玲又专门抽出时间,与我们‘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18名同学进行座谈,对我们很关心,我还参加座谈会了呢”。谈起这些,熊光伟甚为自豪。

  “村官”专业托起农村新希望

  河南是全国拥有农村人口最多的省份,现有7000多万的农业人口。因此,“村官”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一个村子的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河南全省的经济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从设立“村官”专业,到申报成立河南省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成为全省“村官”的培训基地,这一系列有益的尝试,都是一种创新务实的行为,在高校十分难得,为高校专业设置如何由虚到实、由粗放到精细、由为学而设到为用而设给人深深的启迪。河南农业大学的这种大胆、务实的举措,也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柳波,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兰考县老韩陵村党支部书记。由最初对农村工作的不了解,到如今的中国“十佳村官”候选人,这期间柳波不断摸索。对于河南农大专门为农村培养干部而开设的“村官”专业,柳波认为,这样的“村官”可以更专业、更快地找到适应农村工作的路子。他们这些“大学生村官”专业毕业的学生,到村里以后,我相信在学校学的农村基本知识,通过到村里、到农村去调研去实践,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对农村工作的把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在理清思路方面能够更明确。

  河南省兰考县城关乡张庄村村委科技副主任张千里表示:大学生“村官”还是比当地村官有更专业的知识,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提高了很多知识,对新的事物敢想敢干,以前(的村官)都守旧,不是一个地方,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往前跑,没有敢创新的一种机制。

  河南农大党委书记程传兴说,“村官”专业出台的背后,是农村对专业人才的企盼。作为一个以“科教兴农”为己任的高校,河南农大理应承担起新农村建设最急需人才的培养重任,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郑州日报   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宗 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