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等部门负责人解读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

来源: 作者:mengzhao…
    □今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每年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重点派往经济薄弱村、工作后进村。

  □按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大学生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补贴标准;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按照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均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补贴。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中组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解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近年来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程序是怎样的?

  中央将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记者日前采访了中组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据了解,从1980年开始,中央就开展了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多年来,“选调生”总数已达10万多人,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800多人。

  中组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因此,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符合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城市找工作竞争激烈,存在困难。中组部负责人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有利于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据了解,本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今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每年选聘2万名,每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可分得一定名额,重点派往经济薄弱村、工作后进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对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于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从长远解决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具有战略意义。

  中央财政将对毕业生给予补贴

  据了解,对这次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将按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大学生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补贴标准。

  中央财政将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按人均2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同时,按照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均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负担。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所需资金,中央财政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补充,原则上不由乡村负担。各省(区、市)财政部门要确定省地县三级财政负担方式,保证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各地在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过程中,不得新增乡村债务,更不得增加农民负担。

  财政部还提出要求,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及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保证国家的每一笔资金都准确无误地用在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身上,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在农村建功立业提供良好的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

  做好上岗教育培训

  大学生到村任职,直接和农民打交道,仅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据介绍,现在大学生多数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

  对此,中组部负责人表示,抓好上岗教育培训是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让大学生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江苏省在以往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工作中建立了帮带机制,各地挑选优秀基层干部结对联系到村工作大学生,一对一帮助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通过定期沟通交流、走访慰问等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增强到村任职的信心,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两年来共有23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农村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

  的中国农业大学,对这些学生开展全面支持服务,当好他们的“后盾”

  。学校党委书记瞿振元说,学校要以多种方式和到农村任职的毕业生保持联系,建立每月定期联系制度,定期派人到他们的工作所在地进行交流,提供帮助,做好后续服务和指导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把开展选聘工作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宣传到农村任职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导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基层大有作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努力输送农村基层需要、农村基层满意的优秀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