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适应农村需要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作者:刘红麟

  为了培养基层人才、提高农村干部素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

  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也发现了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农业知识。不少大学生村官关于三农的知识、实践、经验都不足,很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二是缺少经验。刚去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开展农村工作的具体方式,在很多问题上他们都找不到切入点,而仅凭一股闯劲,很难解决问题。三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吃苦。当现实和理想有一定差距时候,他们的思想容易产生波动,从而出现了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

  作为被国家寄予重望的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适应农村农民需要?怎样才能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发挥好作用?针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做到知不足而后学。在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要切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不愿吃苦的悲观情绪,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去认真感悟、细心体会。要紧扣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农村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在乡情及村风民俗,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村官还应当学习科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做到勤学善思,勤思多行,把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得失,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全才”。

  要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保持头脑上的清醒。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这个大环境,许多事物还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分析、去解决,因此要多看看有经验的人怎么做,要明确自己到农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摈弃在思想上自我定位过高、工作上怕吃苦、依赖心理强等问题,不断地矫正自我、锤炼自我,在思想上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到身处基层更要心系基层,真正融入到农村这个大熔炉之中。

  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一是个人心态要放正。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是应有之义。工作中,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时刻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对“三农”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贴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与交流。二是工作态度要端正。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任何一项事业,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做。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克服心理上的急躁情绪和得过且过的敷衍态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立足于基层,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干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三是为人处事要公正。在基层工作中,要注重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处处以大局为重,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做到对上对下一个样,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给自己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和平等宽松的竞争氛围。

  当前,农村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其发展潜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希望到农村谱写青春的大学生村官朋友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累,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的困境,牢固树立扎根基层的决心,做到沉得下、蹲得住、干得稳,以一流的工作态度,一流的工作干劲,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0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