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选调轻培养大学生村官“不务正业”谁之过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森林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教授调查,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艰苦的只占3.6%,71.4%的大学生村官住处堆满各种考试资料,用于复习备考公务员,仅1.5%的人准备继续当村官。徐双敏分析,大学生村官不觉得苦,是因为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有六成不在村;改变动因是对其“干得好,留得住”关注不足(2011年04月02日长江日报)点此查看全文


    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既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和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学生村官竟有六成被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人不在村上,有七成忙于备考公务员,心不在村上,真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履行村官职责的为数不多,这一现象无疑既令人忧虑,也值得深思。

    从表面上看,造成大学生村官“不务正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有些人原本就没有从事村官的志向,只是大学毕业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姑且暂时过渡一下,或仅仅为了增加一点基层经历,为将来报考公务员做个铺垫;二是有些人缺少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和经验,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打不开工作局面,难以体现作为,对担任村官失去信心;三是有些县、区和乡镇对相关政策了解不透彻,误将大学生当村官视为“镀金”的一种形式,工作本身并不重要,于是借来借去,使“村官”徒有虚名等。

    不过,剖析之下不难发现,根子还是制度缺失。由于后续制度跟不上,重选调、轻培养,大学生村官往往被“一任了之”,至于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则鲜有人问津,甚至非但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关心,还轻视村官的重要性,结果才导致动辄抽调大学生村官从事其他工作,才导致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处境的困惑和对前途的茫然,从而“心生异念”。因此,要想让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实效,就必须采取措施,给大学生村官指方向、解难题、压担子、促成长,让他们大有可为、大所作为。

    毫无疑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上述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无需一味指责“借用”村官的基层领导和“不安心”本职的村官,而更应该从制度层面寻找病因。期待相关方面能够针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出台政策,纳入县、区和乡镇的干部工作考核,督促基层政府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村官施展抱负,体现价值;确定适当的比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将那些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官选录进公务员队伍,获得上升的空间。如此,还愁大学生村官干不好、留不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