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村官:愿学花下肥泥巴 扎根基层种文化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佚名

我是2009年7月到村工作的,一年来,我耳闻目睹了南川区、镇、村、社的宣传文化工作在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满足农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验区工作中迅猛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唱读讲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热情参与,取得较大成效。阵地建设再上台阶,南川一年就建成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我所在的水江镇,也建成3700平方米配套塑胶球场的宣传文化中心和12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开展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新阵地。与此同时,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也蓬勃发展,很多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理论宣传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意识、敢闯的胆识,深入农村、贴近农民,采用群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宣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成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一支重要力量。


  在水江镇,我们5名选派大学生自发组建了大学生“村官”义务宣传队,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走到群众身边开展宣传。总的来说,大学生“村官”宣讲队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以表演快板、三句半等形式,搞活宣讲。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表演中,群众较容易接受。我们还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远程教育设备播放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图文并茂,让基层党员群众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


  二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根据党员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用老百姓读得清楚、看得明白的语言有针对性地精心准备宣讲材料。农村养老保险、征地拆迁、科学发展观、“三项制度”、退耕还林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等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排成相应的内容进行宣讲。


  三是宣传深入,群众受益。大学生“村官”宣讲队不只是局限于开大会、办板报、写标语等传统形式,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广大群众,开展“小板凳”宣讲。在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下,我们深入田间地头、院坝,拉上几根板凳坐下,发放印制的宣传资料,以拉家常、摆龙门阵等形式进行宣讲。


  虽然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经费制约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财力比较困难的乡镇以及村居委,借力借势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动力不够、方法不多;二是基层宣传文化创新不够,一方面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体制不健全,许多地方的宣传文化工作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三是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较为欠缺或作用发挥不充分。近年来,各级想方设法改善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设施,但与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依然不相适应,即使有的地方建立一些设施,也因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手段老套、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作用的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结合我们工作中的体会,有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将“村官”培养成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头人,成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新主体。各级宣传部门要向“村官”压担子,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推动当地的宣传文化工作上水平。大学生“村官”也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主力军的职责。


  二是整合力量,组建大学生“村官”宣传文化工作队,探索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组织同一个乡镇或相邻几个村的大学生“村官”成立宣讲队,通过定期举办活动、宣讲理论、开办讲座、维护文化设施等,深入一线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是提升“村官”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是拓展思路,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中大胆探索,尝试各方共办文化活动的新形式。充分依靠当地有效资源,由村居委牵头搭台,“村官”具体承办,吸引社会各界参与资助,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乡土文艺人才积极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对积极支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表彰,引导重文化、抓文化、种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