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批评是好事大学生村官如何在质疑声中成长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普俊豪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号召,大学生村官队伍在逐渐壮大,对这一群体,民众从新奇到期待,再从期待到质疑,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村官确实“令人失望”。

  首先是“跳板论”。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从选聘起,就将农村作为备战公考的栖息地,并未真正想过为农村谋点什么,更别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只是将“村官”岗位作为镀金的跳板。进而选得了、在不住,通常抱着书本走进其他岗位。唯一做的事,就是完成上级检查,充当应付各类纸质材料的“村秘书”。一旦引发连锁效应,造成“村官”难下村、难入户,难免使人觉得“村官”不过是“流水兵营”。

  其次是“屈就论”。作为在农村的高学历人群,总认为理论高过一切,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凡事总觉得“大材小用”,仿佛就是“大学生”带着一群“小学生”在干事创业。因而,埋没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想法,也就孕育而生了。“屈”就屈在高配低用,更屈在理想高远,却只能在最底层干着平凡的小事。然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却是实践,在现实的考验中,难免力不从心,甚至于无处着手,就会使人觉得“村官”不过只会“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知识,毫无实践能力。

  最后是“脆弱论”。一旦政策有所变动,“村官”就难以平静心态,进而灰心懊恼,甚至于自卑绝望的心态都有了,适应现实多变的调适心理较弱。看到身边的同事,都已走进新的岗位,心里难免沉不住气,急的是政策照顾不到,慌的是期满无路可退。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微薄的补贴、不稳的岗位、迷茫的前程,心理防线一再崩盘,以致滋生了抵触、消极甚至于厌世的念头。让人觉得“村官”不堪一击,无法适应社会的现实与残酷。

  “三论”的形成,导致民众对这一群体的不断质疑,甚至有媒体报道,声称“村官”不过是“空拿军饷”无所作为的“骄”子而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三论”中存在的村官毕竟是少数,并且是任何一个新生群体无可避免的,广大“村官”并没有辜负上级组织部门的期望。就因为这一新生群体的诞生,引人关注,进而认为做得好、做得实的,就是应该的,只要有小部分做得不好,就要“落井下石”、“贬一及众”。

  针对“跳板论”,笔者认为极其荒谬。据知,针对村官的相关政策待遇,都是近年来推行的,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向基层服务者的倾斜,也只是从明年开始部分推行。如果只是为了混一个“名份”,镀一身“村官”金,何必大费周章地参加考试、通过面试等层层选拔,最后在农村基层来个“泥腿子跃龙门”。来到了基层,下到了农村,有多少村官能够昧着良心去“躲进小楼成一统”,进而拿着国家给的补贴,做着“谋私利”的事,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是至少从选择服务农村开始,“村官”的主导思想是无私、积极的,在如今物价飞涨的年代,能够拿着微薄的补贴,在平凡中干着不平凡的小事,这是值得每位“村官”骄傲的,因为你们是最无私、最具奉献的一个群体。

  针对“屈就论”,更是无稽之言。就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就因为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储备,才更需要从零开始实践,用理论去和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村官”的再成长。何为“屈就”,每位农村干部都是实践的“大学生”,作为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很有必要向他们学习实践、接触实践,进而在当今社会能够站稳脚跟。正所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没有筑牢发展的基石,怎能妄求一步登天?因此,所谓的“屈就”,应当是一些误解的民众,替广大“村官”而“叫屈”的。不能为一村之民谋福,怎能妄靠将来为天下之民谋利。因此,可以郑重地向误解的民众声明,“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不屈”,此时的“屈”乃是为将来“伸”做准备。

  “村官不脆弱”。能够坚守岗位,一直默默奉献的“村官”,是不存在心理脆弱的。只有那些“半路”、“镀金”、弃岗另择业的“村官”,才是真正的心理脆弱。现如今仍在奉献青春、贡献余热的村官,应当是心理相当成熟和理智的群体。在复杂的农村环境,能够坚守住的村官,没有过硬的心理品质做后盾,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虽然现在的政策待遇都在逐步探索完善中,但是身处农村基层的“村官”们,依然斗志昂扬、激情四射,并不是垮掉的一代。

  有质疑、有批评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就在于村官怎样去逐个攻破质疑,怎样在批评中成长,而不是在质疑和批评声中迷茫和消沉。只有从质疑和批评中反思过失,在质疑和批评的压力中成熟、成长,最终让民众从质疑变为一种肯定,那么“村官”也就无愧于这一头衔。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青菜村委会 普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