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大学生村官不仅“下得去”更要“干得好”
中央有关部门已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这一项着眼长远的举措,是为了“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既给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也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样的战略部署,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高校毕业生踊跃参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人们期待,大学生“村官”不仅要乐于奉献“下得去”,更要奋发作为“干得好”。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有活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待进一步妥善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虽然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但因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工作无从下手,导致“水土不服”,难以融入基层;有的人则担心“出路”不畅通,个人发展空间小、晋升机会少,自己一旦“沉下去”,就很可能“上不来”等等。解决上述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成功实践表明,基层要留住大学生,除了制定优惠政策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外,还要为他们积极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如此,大学生“村官”才能真正成为基层的“领头雁”、带头人,在最需要的地方找到人生的支点。
从基层做起,是一种能力和意志的锻炼。大学生“村官”能否干得好,能否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深刻的觉悟,是否有顽强的意志力。今年“五四”前夕,温家宝总理勉励两名赴西藏农牧区做“村官”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一个人要勇于吃苦而丝毫不叫苦。你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艰苦的工作岗位,可能更会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只有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才能真切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基层社会的状况,从而对现实国情有清晰认识,满腔热情服务基层,实现全面发展、成才报国的理想。这样的“村官”,无疑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的宝贵力量。
对人民的爱和奉献是人的道德情操最崇高的表现。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只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才大有可为。农村有广阔的施展抱负的舞台。只要大学生们把心态放平一些,把眼界放宽一些,把胸怀放广一些,就一定能发现更大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就一定能做一个会思考、干实事、负责任的“村官”,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坚实。(刘上峰)
- 大学生村官不是简单的知青下乡 (2009-05-08)
- 做一名群众满意 组织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2009-05-08)
- 建立长效机制 为大学生“村官”打通更多的出路 (2009-05-08)
- 真正做到肯干实干会干,大学生村官一定能有所作为 (2009-05-08)
- 浅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