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应处理好六种关系 增强六种能力
来源:
作者:张成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组织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建设农村,给我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近期,中央组织部再发通知,中央确定的今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即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2万名。为使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能够适应农村、安心农村和激情奉献,及早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实践,在此提出“双六诀”,即“处理好六种关系、增强六种能力”,谨供参考。
一是处理好“村民”和“村官”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融合能力。当“村官”,首先要当一个好“村民”,当不好“村民”,就很难当好“村官”,这应该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刻的辩证关系。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要切实做好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要牢固树立一种“落地生根”的思想,多到建设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农家体验生活,多和农民谈心交心,真正心沉身入地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大学毕业生到“村民”,再由“村民”到“村官”的渐进性转变。
二是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增强对角色的变换能力。尽管自己是当之无悔的大学生,是经过国家全日制培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知识向农村实践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自己仍然是个“学生”,而且是“小学生”。在生产技术上,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和信息,指导村民们进行生产实践,并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在组织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强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民朋友请教和学习,切实发挥农村“草根专家”和“实用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
三是处理好“安心”和“尽心”的关系,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我们常说:安心才能尽心,尽心才能做好。农村生活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之后,很可能出现“反差现象”,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心理落差。但不管怎么样,既然选择了,就要“即来之,则安之”,与其后悔不迭,不如安心立本,尽心做事。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派到农村一线之后,要自觉克服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带着对农村的感情和对农民的爱戴,适应生活和面临的工作,切实通过心理调适和对事业的计划安排,不断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处理好“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增强对事业的开拓能力。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同时也是启发更多的有志青年到我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来建功立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要有实现“就业”的满足感,还要有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要有非常明晰的计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中感受责任,在责任中创造辉煌。
五是处理好“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增强对困难的自控能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肯定会遇到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难。但往往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特别是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更是再所难免的。为此,大学生“村官”即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团结能力。控制自己对面临困难的情绪,始终坚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意识,善于发现、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同时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职责范围内,带领群众和村民想发展大计,谋发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
六是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增强对局面的把握能力。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建设一线,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加分、选聘乡镇干部、各种生活和学习保障等等。对此,许多大学生“村官”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增强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村官”书生气太浓,不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指导生产,而是天天伏在“桌头”想后路、忧退路,不是琢磨考公务员,就是一门心思研究考研的事,如此“村官”,村民们意见也不小。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求进取是对的,但要舍本逐末,那就不对了。还是要正确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想大局、顾大局、为大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争得村民和组织的支持,这样,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一是处理好“村民”和“村官”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融合能力。当“村官”,首先要当一个好“村民”,当不好“村民”,就很难当好“村官”,这应该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刻的辩证关系。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要切实做好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要牢固树立一种“落地生根”的思想,多到建设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农家体验生活,多和农民谈心交心,真正心沉身入地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大学毕业生到“村民”,再由“村民”到“村官”的渐进性转变。
二是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增强对角色的变换能力。尽管自己是当之无悔的大学生,是经过国家全日制培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知识向农村实践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自己仍然是个“学生”,而且是“小学生”。在生产技术上,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和信息,指导村民们进行生产实践,并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在组织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强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民朋友请教和学习,切实发挥农村“草根专家”和“实用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
三是处理好“安心”和“尽心”的关系,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我们常说:安心才能尽心,尽心才能做好。农村生活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之后,很可能出现“反差现象”,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心理落差。但不管怎么样,既然选择了,就要“即来之,则安之”,与其后悔不迭,不如安心立本,尽心做事。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派到农村一线之后,要自觉克服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带着对农村的感情和对农民的爱戴,适应生活和面临的工作,切实通过心理调适和对事业的计划安排,不断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处理好“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增强对事业的开拓能力。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同时也是启发更多的有志青年到我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来建功立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要有实现“就业”的满足感,还要有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要有非常明晰的计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中感受责任,在责任中创造辉煌。
五是处理好“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增强对困难的自控能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肯定会遇到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难。但往往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特别是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更是再所难免的。为此,大学生“村官”即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团结能力。控制自己对面临困难的情绪,始终坚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意识,善于发现、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同时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职责范围内,带领群众和村民想发展大计,谋发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
六是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增强对局面的把握能力。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建设一线,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加分、选聘乡镇干部、各种生活和学习保障等等。对此,许多大学生“村官”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增强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村官”书生气太浓,不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指导生产,而是天天伏在“桌头”想后路、忧退路,不是琢磨考公务员,就是一门心思研究考研的事,如此“村官”,村民们意见也不小。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求进取是对的,但要舍本逐末,那就不对了。还是要正确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想大局、顾大局、为大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争得村民和组织的支持,这样,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延伸阅读:
- 大学生村官不是简单的知青下乡 (2009-05-08)
- 做一名群众满意 组织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2009-05-08)
- 建立长效机制 为大学生“村官”打通更多的出路 (2009-05-08)
- 真正做到肯干实干会干,大学生村官一定能有所作为 (2009-05-08)
- 浅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9-05-09)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