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要走稳进村“四步”路

来源: 作者:光华
一头是走出“象牙之塔”的新青年,一头是承载建设新农村之重的新岗位,大学生村官如何从容迈好进村路?经过对前几批优秀大学生村官成长规律的探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要迅速融入农村、进入角色,必须经历一番凤凰涅槃、淬火成钢式的摔打和磨炼,需要经历一个从“大学生”到“新村民”再到“新村官”的多重角色转型。这一角色转型期也是大学生入村工作的适应期和“蓄能期”,一般为时半年左右。只有这一阶段开好头、迈好步,才能真正做到“待得住、干得好”。大学生村官在这一阶段要走好“四步路”。

  第一步:调整心态减落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要找到“着陆点”。客观地讲,现在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不像影视剧中宣传的理想主义版的新农村画卷,更不是人间“天堂”和心中憧憬的“伊甸园”,需要“天之骄子”做好能吃大苦、忍耐寂寞、承受委屈的心理准备。在心态上要找准“参照物”和“平衡点”。人生的志向各有不同,为了鼓励优秀学子投身新农村建设,国家在待遇上给予了充分保障甚至是高配,组织上寄予厚望并实施重点培养,可谓社会各界关注,各类媒体聚焦,众多“光环”环绕。作为一名选择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打拼的大学生,在被组织上选中的那一刻起,就要下定决心把村官岗位作为施展才华、历练人生的难得机遇,作为报效国家、反哺社会的重要舞台,真正做到人到村、心入村、才兴村。当然,年轻人志存高远是值得鼓励和欣赏的。从培养人才、锻炼干部的角度来看,国家也为聘期结束后的大学生村官设计了多样化的出路。大学生村官入村伊始,就要统筹处理好现实岗位与更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更高的理想可以追求,所学专业不可荒废,但绝不能把当村官仅作为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不能把“村官”岗位作为临时“栖息地”和过渡性“跳板”,不能一看到同学、同行中有人考取了研究生、公务员,进了机关、当了白领就心生浮躁、工作飘浮,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

  第二步:认真调研摸实情。大学生村官涉世较浅,即使是来自农门的大学生,也大多缺乏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深层认识和全面了解,缺少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方法和经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大学生村官的处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研究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村官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一代伟人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值得当代大学生村官学习借鉴。大学生到村后,要少一点“指点江山”,多一点“望、闻、问、切”,要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多干,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的自然状况和村情村貌、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了然于胸,做到村情户情“一口清”,进村入户狗不咬。

  第三步:学会沟通增感情。大学生到村任职可谓单枪匹马、人地两生,工作中离不开“本土型”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多一点“农民意识”和“草根情结”,懂得农村的“人情世故”,学会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要先当“村民”后当“村官”。把自己首先定位为村民中的普通一员,经常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学会与农民感同身受。注意在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等细节上“入乡随俗”,减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正如一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说的:“多跨农民的门槛,农民把你记在心坎。”要既会讲“普通话”又会讲“地方话”。会讲“普通话”,就是要善于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去影响农民、教育农民,善于将党的方针政策、惠民举措宣传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自觉信服你、依赖你;会讲“地方话”,就是要学说农民的话,会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语言去做群众的工作,把远离农民的“大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入情入理,群众自然“认理”。

  第四步:拜师学艺补农课。村官有村官的岗位要求,村官有村官的职业特点,但至今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村官专业课程。目前,大学生所学专业大多远离农村和农民急需。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大学生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豪情和现实农村发展难点、焦点之间,还有较大的落差。对此,大学生村官既不必有心灰意冷、裹足不前的畏难情绪,也不可有“心高气傲”、唯我独尊的优越感。面对新岗位,要练就一身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带领群众致富的硬功夫,就要放低姿态,从“零”开始,甘当小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年龄轻、可塑性强的优势,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学习,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虚心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重点要向“四类老师”寻策问计。拜乡镇干部为师。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对农村政策法规和基层情况了解全面,认识深刻,破解有道,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事多向他们请教,有惑多请他们指点,有利于快速提升自身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拜村(居)干部为师。村(居)干部特别是“双强”型村干部,身处农村一线,长期与群众摸爬滚打,对村情民意最为熟悉,治村理事多有“秘笈”,大学生村官要按照“拿来主义”原则,多多汲取“本土型”村官的治村兴村精髓,造就自身的“葵花宝典”;拜“五老”人员为师。经常走访本村、本镇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在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的同时,从他们的事迹中可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获取净化心灵的精神给养;拜创业能人为师。农村的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小老板”等经济能人,是带领农民创业致富、带领一村一居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村官要经常走进能人大户的创业现场,参与创业实践,体会创业艰辛,积累创业经验,寻求发展良策,在推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致富的创业实践中历练成长、增长才干。(江苏宿迁宿豫区委常委 组织部长 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