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火红的青春在基层闪光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武 湖
    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顺应时代潮流、响应上级号召,自觉选择到农村、车间等基层和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贡献才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评价。然而,也有人竟错误地认为,大学生与农民“同工同酬同吃住”是人才浪费,并把这一现象戏称为“民工化”就业。看来,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很有必要。

  工作本无贵贱之分,岗位并无上下之别。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螺丝钉,都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尽个人的义务。“薪多和轻松”的工作就高贵?低薪和费力的岗位就卑微?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我市“辛苦我一个,服务千万家”的下水道四班等,这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典范,就是对错误认识最有力的回答。上世纪50年代末,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曾对掏粪工人时传祥这样说过:“你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刘少奇同志的话语重心长,让我们永远深思和铭记。

  大学生到基层是多赢的选择。大学生从懵懂少年到大学毕业,一直生活、学习在比较单纯的校园里,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非常缺乏,尤其对“三农”问题知之甚少。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在农民朋友占绝大多数的国度里,不了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其自身的发展毫无疑问会有局限。而选择到一线工作、生活、学习,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则可以丰富阅历、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委实是一件对个人、事业和国家都有益的大好事。尽管从眼前看,似乎苦点累点,但从长远看,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生下基层是时代的呼唤。在城市就业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便成了时代的潮流。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和大学生村官座谈时说得好:“城市少一个大学生不算少,农村多一个大学生不得了。”十多年来,各地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包括大学生的待遇、出路、前途等。不久前,中组部等部门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基层任职,确立了在基层、在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到基层去”是时代呼唤、前景广阔的选择。对此,我们应该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