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不要做“过客鸟”

来源: 作者:沈峰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然而,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留得住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吗?因为从目前许多地方给大学生村官的多项优惠待遇来看,比如城市户口、公务员录取优先、考研可加分等等,都不是一个扎了根的村官所必需的。如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流动很频繁,那么,人才依旧是在农村留不住,甚至会引起农民反感。去年,北京郊区农村的一名村长就明确表态:大学生要是扎根来的,我一百个欢迎;但要是来镀金的,我不要!这名村长说的"扎根",其实就是要求大学生首先应实实在在做个农民,"扎根"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干下去。而大学生村官只有当自己就是这个村的一员,才不会把自己当作只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过客。

  只有具备"村民意识"的大学生村官,才能安心在农村工作,而不是把村官当作"跳板"或者"镀金"。因为,两者的心态决定了大学生村官,能否真正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

  事实上,大学生在农村呆不久已经有了苗头,如近10年来,四川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但统计显示,流失率高达70%以上(参见2007年7月26日《成都商报》)。还有的地方大学生村官被辞退。大学生村官流失和被辞退,这里面有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应付困难的思想准备的因素,也有一些地方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并没有一个完备的制度保证,往往是一派了之或者长期不闻不问,使得很多下派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而纷纷"孔雀东南飞"。

  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不是止于"毕业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效应。深入地看,时下村官的素质起点与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客观要求,亟须视野相对开阔、能跳出小圈子思考问题的大学生们来改变现状。但必须认识到,城乡差别、二元结构是由长期历史遗留、工农业"剪刀差"、分配不均、户籍歧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所以,大学生村官不能过于频繁流动和替换,必须有规范的法规、制度支持,来确保大学生当"村官"或者在农村发展的长久性。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建楼建房,而在建设人。人的变化,才能真正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过程必须是既要筑巢引凤也要保驾护航,在给予大学生村官待遇承诺前提下,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到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农民",从而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新观念、新知识引导教育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书写自己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