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要做“四不”干部
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工作,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提供了智力支撑;而且优化了村班子结构,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2000多名大学生“向农村进军”,必然会加快农村发展,对促进城乡统筹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大学生怎样才能当好“村官”?笔者认为,要做“四不”型的干部。
不怕吃苦流汗。尽管这些年来农村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边远村、经济薄弱村,工作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可能是大学生们难以想像的。“玉不凿不成器”、“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生们到农村后,一定要有长期吃苦的心里准备,沉下身、静下心,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呆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
不惧艰难困苦。村是最基层的单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最终得通过村这一最基层的组织来贯彻落实。因此,农村工作具体琐碎、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对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较高。“自信是成功的保证。”、“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学生们到农村后,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的志气,敢于“亮剑”冲锋,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要虚心向村干部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村民学习,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水平、应对复杂矛盾的能力、服务群众的本领。
不当镀金过客。政府对大学生当“村官”出台了多项优惠待遇,比如工资由财政保障、两年后考核合格录用为公务员等等。“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学生们到农村后,一定要树立“村民”意识,扎得住根,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把农村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要不断用为农村为农民奉献自己的精神激励自己,做好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打算,绝不能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做“镀金”的过客。
不搞急功近利。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有热情、有进取心,工作有冲劲,事业心较强,这是年轻干部的共性。但也容易滋生优越感,变得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这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大忌。“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大学生到农村后,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急功近利、虚报浮夸。要踏实进取、会干实干,充分发挥自己文化水平高、思维敏捷、信息灵通等优势,积极为村里工作出思路、出建议,对当地村干部交办的工作,对村民委托的事情,认真办好,以实际行动来赢得村干部和村民的信任。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