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看重的是“村”还是“官

来源:大渝网 作者:渝西锋光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标题,说的是“大学生村官的烦恼”。笔者在基层党委部门工作,从开始诞生“大学生村官”这个概念以来,笔者就听到过村民、村官以及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议论和说法,也听到过“大学生村官”本身的抱怨和希望。

在针对“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粗浅地谈点看法和建议之前,笔者想问问“大学生村官”们一句话:大学生“村官”们,你们现在最看重的是“村”还是“官”?

村官看重的是“村”还是“官”,表面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究其实却能体现出“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判断和定位,能否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村社基层群众的期望、乃至“大学生村官”应该体现出的价值相符、相称!

第一个方面,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基层人民群众的愿望来看,“大学生村官”更应该看重村官中的“村”--扎根基层,服务“三农”。

笔者认为,之所以要选派大学生到最基层的村里挂职,除了是为培养队伍锻炼人才外,出台政策的初衷,还在于希望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能够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一股清新的血液;希望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学子,能够充分利用所学,在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利益维护等方面,给农民朋友提供很多科技兴农方面的帮助;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扎根农村,带动农民朋友发展产业,带动农民朋友增收致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个方面,从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显然更看重的是村官中的“官”--不仅解决了就业,还是成为公务员之前的一段“镀金”锻炼。

从很多对“大学生村官”的反映中不难看出,在选择“村官”的大学生中,很大部分是因为解决就业。而很多“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对现在的这个“村”不以为然、心不在焉,是因为他们更看重担任“村官”一两年之后的那个“官”--成为政府的公务员。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到村里不是去负责地履职、甚至奉献,而只是一个“程序性”的过渡、甚至“镀金”。

此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往往都挂有“助理”或是其他的职务,这让部分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很快就产生错觉,认为自己一下子就成为了农民和村社干部面前的“官”。有了这样的“官念”的“大学生村官”,到了村里不是深入调研、虚心学习,而是下车伊始就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但所发出的看法、提出的建议往往又难以实施。久而久之,在基层村社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这样的“大学生村官”产生“敬畏的距离”同时,感觉“理想状态与现实差距甚远”的“大学生村官”们也会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牢骚满腹、叫苦连天。

正是基于如上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建议不管是“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本身,还是“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部门,在对待“大学生村官”时都不能将“村”和“官”断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村”和“官”连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村官”概念。

从第一个方面来说,第一,建议组织部门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应多考虑从“农”字院校的毕业生中产生。这样的“大学生村官”更能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因为他们到了村里就能很快地学以致用,结合专业所长直接服务“三农”;同时因为有事可做,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里不仅不会无所事事,有时候还会立足现实干出成绩、甚至选择扎根基层。

第二,建议组织部门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使用、以及“村官”之后招录为公务员时,尽可能从“大学生村官”是否真正带动村里产业发展、是否真正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是否真正起到了“兴农”的作用来考虑,避免部分大学生利用村官“镀金”、摇身一变为公务员的现象。

第三,建议组织部门在选派“大学生村官”时尽量保证“专人专用”。据了解,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村官”根本就没有下到村里,而是半路就被县、镇机关或其他部门“截留”。如此一来,“大学生村官”没有到达村、没有实现初衷;农民群众也没盼来当“村官”的大学生。

从第二个方面来说,第一,建议“大学生村官”首先要摈弃“村念”,不要认为到了村里就是刚跳出“农门”就回到了农村、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相反,要把“村官”这个位置看成是自己一个新的学习角色,要把农村当成是自己进一步充实、进一步提高的“新课堂”!

第二,建议“大学生村官”要抛弃“官念”,不要以为自己是从大学课堂出来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就理所当然地都比普通农民高;不要以为自己到村里来就是“当官”、就是来管理农民的;甚至,更不要以为因为自己是“村官”,是官而不是民,到村里来就是不做事的。相反,到了村里的“村官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和普通群众一样的农民,虚心向群众学习农村生产生活经验,深入调查了解农村情况,切实关心农民疾苦,不做漂浮在农民之上的“油”、而要尽快成为和农民打成一片的“水”!

第三,建议到了村里的“村官大学生”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更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在“村官”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还没干出成绩,就想着以后的“公务员”招录而心猿意马。而应该立足村里的当前工作,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村里服务、为农民群众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