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来源: 作者:刘纯银

    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批示,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为解决农村人才长期严重匮乏的现状,近几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两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工资待遇与公务员靠等,以此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三农,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们去农村就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特别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今天,不少大学毕业生都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基层去任“村官”。

  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人才。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农村去工作,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现不尽人意,有的是典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的刚下去时热情很高、信心很足,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所学知识很难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心有余力不足。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一是认为“村里矛盾多”工作不好开展的占44%,二是认为“专业不对口”和“政策不落实”的各占24%,三是还有一部分人纯粹是来“镀金”的,为其后来读研或升迁仕途打基础,是否有服务“三农”的真心还得画个问号。也就是说,大学生当村官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当前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尤其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正如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农村基层干部标兵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曾说过:农村工作有特殊性,经验很重要。不懂农业、不会干农活、不了解农民,再年轻也不管用。同时,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助推“大学生村干部”招募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