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困惑与作为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张小龙
    最近,一位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博客中诉说苦恼,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当初选择到农村任 ‘村官’,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告诫我说,孩子,下去容易,上来难啊!但是我信心十足,认定能干出一番成就来。 ”3年合同即将期满,这位大学生“村官”很是沮丧,“看到有些‘村官’做出了响当当的成绩,屡见报端,成了明星,我觉得很自卑,因为我没能改变所在村庄的命运……”

  这其实是很多大学生“村官”的共同困惑。 2008年3月,中央关于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定,让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仅2008年全国招聘大学生“村官”就有近8万人,“村官”总量超过15万人。“新官”上任,有的干得很出色,但大部分尚处于学习、调研和积累阶段,没有明显的“政绩”。求贤若渴的农村,未免对“村官”有些失望;抱负远大的大学生,自然也陷入迷茫和徘徊。

  过去30年,中国形成了一个“农民工潮”。一方面是城市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村官”的出现,给知识青年向农村回流打开了一个通道。专家展望,在未来的30年,可以形成一个“大学生潮”,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如果这两股“潮”能够结合起来,那就更完满。

  舆论以一种新奇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村官”,报道了许多优秀人物和事迹经验。这些典型当然具备引导意义,但无形之中也给大学生“村官”增加了很大压力,如果不能为农村创造增收效果,似乎就没有成绩,价值就无从体现。而农村这些年遗留的大量问题,却是这些年轻人短期之内力所不逮的。毕竟“村官”不是“县官”,对于迈进社会的第一步,无论他人还是自己都不应苛求。

  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去向,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如何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是今后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每个真正热爱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无论有没有背景,有没有资源,只要定位低一些,了解农村,体验农村,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他们要做的工作其实很多,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做农村过去没有人做或无法做的工作。如果社会以一种制度化而非功利化的标准去看待大学生“村官”,如果大学毕业生用一颗平常心去做一份持久的工作,那么,“村官”们就能在广袤的原野上写下属于他们的恢弘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