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机制是“大学生村官”的领航标
选聘大学生村官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建设新农村。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让村官们长期呆在村里,这是不现实的。何况还有很多村官是外地生源,这些“外乡人”更为关心的是怎样更好更快的稳定下来、发展起来。迷惘、不甘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大多伴随着年轻的村官们。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和社会都感到困惑。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出口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
现实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存在明显等、靠、要的思想,“做一年和尚撞一年钟”,心浮气躁,不去思量怎样更好地做好工作,认为政策引导他们来农村,就应该解决他们发展的问题。期盼政策能把他们直接转成公务员或行政事业编制,或组织专门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公务员考试,解决其未来出路。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文字能力强,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经常整日被“借调”在镇办公室里做着打字员、记录员,甚至是书记、村长的“秘书”等,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效果并不像预期那样大,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在少数。而另一些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成天忙着考公务员,找进城 “出路”,对农民不闻不问、不做实事,浮在上面,晃悠一年半载“抬屁股走人”。
现今许多地方的政策规定,村官必须在村里服务满三年。三年中怎样让他们有事可做,有条件去做事,怎样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而且要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需要一系列好的制度和政策来保障,而且还要能落实的好。而对于三年后超服务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相关政策有的规定考公务员、考研可以加分,有的规定可以自动转为某个城市户口,等等,在达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村任职目的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大学生村官们“跳槽”的副作用。
我们期望大学生村官既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又能“流得动”,这看似是矛盾事物的两个不可调和的方面,但其实它们还可以相互促进。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来做出评价,对优秀的村官完全可以大胆提拔,重点培养,委以重用,达到“流得动”的效果。反之,“流得动”了,才能让众多的大学生村官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换言之,两者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甚至明确一点“干得好”才能“流得动”。要实现这种良性的互动,关键是需要搭建“干得好”的平台,并有必要为大学生村官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除日常工作、考勤外,必须大幅提高 “三农”发展实绩、实效的比重。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让不适合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及早、合理退出,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又可有效缓解“流得动”出口的堵塞。是不是“千里良驹”大家工作上比比看的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有伯乐的眼光和态度,能为隐藏在马厩中的“千里良驹”提供展示“脚力”的平台和渠道。
如何让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留住人才,长远来看,还需“政策”加“制度”的手段,吸引人才到农村。通过政策对“三农”的大力支持,让农村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在农村创业的空间明显大于城市,同时建立一整套“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科学评价和保障制度,从而吸引有志的创业人才,尤其大学生主动流向农村,让农村由人才“洼地”变为人才“平地”,甚或“高地”。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