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如何发挥作用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但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谈到这个问题,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思想观念问题,毕竟,农村,是不能与城市相比的,无论是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都要匮乏得多。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能够说服自己,让自己坚定留在农村的信念。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农村,来了之后是否能真正帮助这里,我想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希望看到有因为就业压力而来农村,虽然,国家施行这个政策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这个而来做“村官”,很难把自己的心思真正放在农村。因此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关键,还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应加强基础性教育,分别找一些经验相对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较好的村干部,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和任务,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奉献精神,这个我不否认,但是现在的奉献也与自己所能得到的回报相挂钩。我想,如果没有现在的工资水平作为保障,我想,响应国家这个号召的人会少很多。毕竟,现在的大学学费如此高昂,谁愿意读了几年大学,花费了家庭那么多的钱财,却只能挣那么可怜的工资?有了这个做保障,我想,更能让我们安心工作,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
至于谈到如何做好各级部门交代的工作,我想,这应该不是问题。我们到这里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本身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因为我们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一直都认为,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并不需要记住那么多繁琐的知识,能记住的,那是天才,可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的就是一种思维能力,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各种情况、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无疑是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财富。农村基层的工作,无疑是很简单的,只不过稍微繁琐了一些。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在写写创建材料,帮领导打打稿子,那我想,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不仅浪费国家资源,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要做一个优秀的“村官”,就应该深刻的思考,认真的去研究,如何着手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卫生等,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个人认为,首先要立足服务“三农”,这是核心所在。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三农”发展。引导推动大学生发挥自身作用,要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使他们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其次健全管理机制,这是根本保障。大学生村干部大都是刚刚脱离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年轻气盛,有时往往在工作要求上难以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难免有不适应感。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再次鼓励扶持倾斜,这是外在动力。大学生村干部刚涉入基层社会,尽管有一股闯劲,但无论心理承受能力,还是适应能力都相对较差。县乡党委、政府要引导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还要善于保护他们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让他们放手承担工作,即使工作上有一些小的差错,也应当给予理解和帮助。特别是在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开拓者。
谈及创建,考验的是知识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阅读关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的报刊,做到心中了然。那么创建工作就会容易很多,不会出现写了半天,就只能写出干瘪瘪的几个字来的情况。
谈及协助村里搞村貌建设,需要的是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装太阳能路灯,村民说了,这灯装我家门前,大半夜照得亮晃晃的,让人怎么睡觉?这就需要解释,需要跟村民很好的沟通,让他们理解、支持这项工作。
我一直认为,我们到农村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而是通过我们的到来,通过我们工作的方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甚至,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比如,可以教他们电脑网络知识,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办公无纸话,不仅提高了速度,还可防止污染和浪费。甚至可以考虑构建网络办公体系,这在技术上不是问题,在条件上也行得通,毕竟现在的农村基本上都实现了网络“村村通”,这就可以避免为了一纸文字老往乡镇各个科室跑,既节约了办公成本,也提高了办公效率。如果这个难以实现,那可以教村干部发电子邮件,用QQ等工具传输文件。当然,诸如此类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行的,需要的不仅是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还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
虽然国家施行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可借鉴的模式,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如何利用好我们这些人,各级部门并没有相应的办法。于是,现在的状况是,各个地方的“村官”发展良莠不齐,有点自生自灭的感觉。经常出现打游击的事情,哪个部门有需要,就去那里帮一段时间的忙。这是个好事情,以为这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能够适应宽广径的工作。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放松了对我们的系统培养。这个是长远考虑,也是对人才负责的做法。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