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当"村官" 建立科学合理激励进出机制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久高

 

    5月23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花耳庄村大学生“村官”张文红(前)在即将收割的麦田帮助困难农户套种玉米。

 

    在当前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成了各方面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村担任“村官”的政策。笔者认为要使这项政策发挥实际效应,应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激励和进出机制。农村人才缺乏源于城乡差距过大,人才流向城市而不愿回农村。现在大学生兴起“村官”热,更多的源于现实就业压力和政府出台的系列优惠“村官”的政策,如工资保障、招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加分、各项社会保障等。这些政策对吸引大学生到农村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真正留住他们的关键在于深化县乡镇人事改革,如公务员招考扩大大学生“村官”名额,增加优惠条件;鼓励企业优先招聘他们或帮扶他们创业;完善聘用制干部政策;健全他们的社会保障等。在坚持“严进宽出”的原则下,组织部门应将愿意和适应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尽可能吸纳进体制内,以利于他们安心为农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对于那些不适应农村发展的大学生,也对他们的二次择业予以理解和支持。

    二是创新和健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模式。大学生“村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性人才,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和周期性培训非常关键。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可以给那些志愿去农村锻炼的未来“村官”们开设些有关农村、农业方面的课程,或者请些基层干部和在任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做些有关“三农”讲座,以便让他们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提前做些准备。对于那些真正想到农村施展才华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可以在大三或大四时让他们休学一年先到农村锻炼,然后让他们回校学习,延期一年毕业和择业。在大学生“村官”任职前,县乡镇有关部门应对他们进行更为具体的岗前集中培训。在他们任职后,有关部门依然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的指导培训,提倡新老村干部对口帮带,提高他们顺利开展农村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并尽可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