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留住大学生村官
2011年至今,伴随全国新一轮省级党代会密集召开,江苏、江西、安徽、河南、辽宁、山西、云南、内蒙古、四川、浙江等省区的党代会上,大学生村官党代表首次现身。
此消息甫一出现,即被诸多观察者认为是以80后为主的年轻团体走入中国政治核心的重要标志,亦被认为是留住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扎根农村的良好激励措施。
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安排,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点推广实践的逐步扩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关方面实施了“雏鹰工程”,为提升村干部素质,地方政府派大中专毕业生任村长助理。到了新世纪,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渐从东、中部地区扩展,相关工作由地方实践转入国家人才战略层次。如今,大学生村官能成为党代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成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政治决策经验。某种程度上,这令“加大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激励”成为现实。
对个体本身而言,这也能有效缓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惑。
但不得不看到,党代表身份更多意味着政治责任。进入政治决策圈,需要的不仅是热情和豪情,更需要良好的政治素养。一些“最年轻厅级官员”等之所以屡被质疑,原因之一就是人们不知其政治素养是否足以称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曾见到个别大学生村官呈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其政治参与能力有待明显提升。另外,大学生村官们从基层农村到达省级层面的政治核心,角色变换之快令他们自己也感觉“很意外”,这将为党代表的履职增加难度。
据笔者调研所见,伴随城乡差异扩大,农村精英人才严重流失,大学生村官到来,的确缓解了基层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娱乐等方面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在深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农村人才或面临再次流失的可能,这十分值得警惕。
社会普遍对设立大学生村官以阻止农村精英流失充满期待,但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政治激励或经济激励满足他们。有大学生坦言,“我暂时没找到工作,来此只是作为过渡”,或言“我家就在这里的农村,对这充满感情,但我并没有任何政治追求,也不想创业,仅仅想把这糟糕的村务管理给理顺了”。可见,要留住他们扎根农村,在多样化的基层现实和其自身需求面前,困难重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下一站何去何从,需进一步寻找答案。
目前,在全国大部分省份,为留住大学生村官,多以允许其农村创业等经济激励措施来替代政治激励。这一点在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农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大学生村官有着广阔的创业市场前景;另一方面,这类村庄事务单一,大学生村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业中。而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政府方面有着极高的创业热情极高,并对大学生村官也寄予更多厚望。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