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之乡诞生“苏南乡村小区”
——绵竹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探索
晏华本报记者张红霞陈碧红5月31日,又有5户重建农房的钥匙交付到农民手中。地处绵竹市南大门的孝德镇大乘村63户农民新房聚居点,自3月初动工建设,不到3个月内,就有超过70%的农房竣工。这个紧挨着由江苏苏州打造的“年画村”的新村,将迎来崭新的生活。不到90天基本完成一个农民聚居点建设,堪称绵竹启动农房重建以来的“闪电速度”。
截至5月25日,绵竹市重建农房开工率超过97%,完工率达到60%。
80%村民愿意选择集中居住,施工图空运到四川“足足有7吨重”
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灾后重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绵竹市和江苏援建者一拍即合。2008年9月,在刚刚收割完水稻的灾后土地上,绵竹市21个乡镇受灾群众就开始热议“到集中居住点修新房”。
“通过村上报至乡镇、乡镇报至市里的统计数据,12万余户重建农户中,超过80%的人选择了集中居住方式。”绵竹市规划局村镇规划科长王友俊很惊讶,之前极难推进的集中居住,对农民产生的吸引力会如此之大———20户以上规模集中居住点,最后被确定为1596个。板桥镇兴隆村、土门镇罗荣村、什地镇五方村、孝德镇大乘村,4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出现“集中居住热”。
在完成国土、规划、建设、环保、防震减灾等部门对安全选址的综合“会诊”后,通过基层组织征集与选择,32种集中居住点户型陆续确定。江苏规划设计人员数易其稿绘成施工图,然后空运到四川,“足足有7吨重”。王友俊想起去年9月底从成都用卡车拉回的施工图,直呼“壮观”。
农民最怕存在“勾兑”,村互助会成了管理协调平台
板桥镇兴隆村8组———去年6月村重建领导小组成立后的首个集中居住示范点。68户农民,自去年9月8日至今年4月14日,召开的各类协调会居然有88次,“除了生病能稍微休息一下,其余时候都忙得脚不沾地。”村支书王道贵说。
建农民集中居住点,“有几个方面是很敏感的,重建资金、建筑队伍怎么监管?集中居住点,调整田地怎么做到公平?”土门镇罗荣村农房互助建房合作委员会主任廖昌明十分感慨。在什地镇五方村7组,每户人家都推出户主代表,作为互助会成员,每次开会必须有2/3以上代表到会,决议才有效力。
资金安全是重建之首。罗荣村互助会设立了农房建设基金,统一为每户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开设户头,账户资金由中央、省、市拨付的援助金和自筹资金组成,自筹金额根据农户建房户型价格和家庭人口数,由互助会组织农户讨论确定。账户资金不能由农户取现,建房工程开工后,由户主本人向互助会申请,互助会出具证明并经农户本人签字后,信用社把建设用款按进度分批拨至承建方账户。
罗荣村互助建房确定16字:农户为主、政府援助、社会支持、市场运作。
购买建材也是关注重点。兴隆村互助会集中购买建筑材料,统一确定建房施工队,确保质量监督,统一报建和组织验收,协调农户建房贷款,协助援建方做好援建工作等。
放线、定位最体现公平。谁家住哪里?环境怎么样?农民最怕存在“勾兑”。于是,兴隆村互助会讨论通过了两次“抓阄”的方案。第一次,按照村民姓氏笔划排序,确定“抓阄”顺序;第二次,按顺序“抓阄”确定新房点位。调田搬迁“三不原则”保驾,“和平说服”成为惟一选择什地镇五方村,第二轮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制才实施了3年多。修建集中居住点,就意味着要用村民承包的耕地去置换重建农户的宅基地,意味着村民之间要进行频繁有序的土地交换。
“这里面最复杂了。”五方村支书唐传明说。8组68户人的调田工作,用了20多天才基本完成。有一户,甚至用了6个多月才做通工作。
调田究竟难在哪里?长期以来,农民建房都是分散选择离耕地较近的林盘;同时,因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很少有超过1亩的,所划承包地都比较小块、零散。根据集中居住规划原则,集中居住农房用地需求和原本零散的承包耕地之间,即产生了大量的用地矛盾,需要一户户地做工作,“哪一户不同意都进行不下去”,唐传明说。
唐传明等曾一度盼望上级政府出台政策,确定调田标准。等来等去,等到的只有一句话:“没得标准,一切由老百姓自己决定。”这是对基层智慧的最大考验。各村重建领导小组、互助建房委员会都积极介入协调工作,明确了协商的“三不原则”:不能骂人,不能打人,不能强行调换。
“和平说服”成为惟一选择。在五方村,建房农户向调田主提出置换“优惠条件”:以多出对方供地20%面积标准,让对方在自家承包地里选最好的位置,以换取居住点的建设用地。
高效农业指导“土里生金”,3年后示范园交给当地人经营
江苏省常熟市对口支援土门镇重建,最让总指挥长潘虹兴奋的是,罗荣村19组、20组有5亩多宅基地可以复耕,“这不是一笔小账,集中起来可以干大事的。”他们特意为土门镇规划了3万亩玫瑰种植园项目,已经栽下800亩,今年种植面积可达2000亩。
“我们种的是大马士革玫瑰,国外市场受欢迎。通过产业链招商,可以把种植、采摘加工、出口贸易和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不仅链条长且附加值高。”
九龙镇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里,来自江苏句容市“柏生草莓合作社”的理事长王柏生,成为附近打工农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博士”———他指着地里的一株小苗对九龙镇农民王彩英说:“这是国内最早熟的草莓品种‘红颊’,自然环境下能存放一周不坏,一上市就要卖每公斤50元”。王柏生说:“在江苏,我的草莓地一亩每年净收益5万元。”
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租赁王彩英家的耕地,她能获得租金和打工工资两项收入。最让她动心的是江苏能人“土里生金”的能力。“3年以后,这个示范园就将交给当地人经营。”在江苏赫赫有名的镇江农科所所长赵亚夫认为,绵竹的土壤、气温、耕作条件很适合发展高效农业,“我们会做好软件植入。农民当然愿意腾出多余的宅基地用于发展。”王友俊说。
生态家园+最佳耕作半径,生活生产方式一齐转变
走进罗荣村农民秦永芳家,吊顶、博古架、电视墙等城里人的装修方式齐全。在她家外面,白墙灰瓦的新房一字排开,道路、树林和水渠错落有致,自然环境与川西民居融为一体。潘虹说:“通过对原有沟渠的适当改造、避让,利用原有大树将防洪、排涝、灌溉和消防、景观塑造等有机结合,营造出了树木郁葱、小桥流水的生态家园。”
分享到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是最初吸引农民集中建房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江苏援建方提供的道路、排水沟、水电供应、沼气池等是基本配置,无锡市规划的汉旺镇新开村集中居住点,还配置了党支部和团员活动室、文化站、健身场所、卫生站、治安室,以及小型商店和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每户农民从居住点到自家的承包地,最远的不超过1.5里,一般都在1公里以内,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唐传明认为这已是最佳耕作半径。
“在灾后重建中,稳妥合理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顺应发展之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
- 中国甜瓜之乡“金皇后”牌优质甜瓜将重返东南亚市场 (2009-06-08)
- “中国枇杷之乡”枇杷开摘了 (2009-06-08)
- 全国第一个黑木耳产业集群落户东宁县 (2009-06-08)
- 热烈庆祝广东省江门市荣获“中国锦鲤之乡”称号 (2009-06-08)
- 创新成就“建筑之乡”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