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纵深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基于这一思路,四川省渠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达州市委统一部署,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高度出发,扎实纵深推进以“三村建设”(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初步成效。

  班子队伍:群众富不富,关键靠支部

  “樊书记这人对,做事踏实,跟群众贴心!”担任渠县瑯琊镇关仓村党支部书记已整整10年的樊运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村民却对他敬重有加。76岁村民聂其平说,村里现在路通了,班车进了山,漫山遍野的果园让村民收入多了好几倍,樊书记和村主任刘良策为这着实费了不少心。“最感人的是,樊书记竟然把五保老人蒋德兴接到自己家里供养了11年。他确实给大家作出了榜样!现在,村干部都分别跟全村29个五保对象结成了帮扶对子。”

  樊运科只是渠县众多实实在在爱民为民的基层党员干部中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如火如荼的“三村建设”中起好了头,当好了示范,发挥了作用,在广大群众中真正树立起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渠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瑜华在谈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时表示,群众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县委、县政府在纷繁复杂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始坚持以“三村建设”为总载体,牢固树立抓“三村建设”就是抓农业农村工作,就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就是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强班子,优化队伍,提高执政本领,有力推动了全县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在年前的村级换届中,渠县认真落实市委“多方选才换出导向、富民惠民换出民心、精减职数换出活力”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实现了公推直选覆盖率和党员参与率必须“两个100%”。县委明确规定,凡是抓班子带队伍能力不强,领导班子团结差、产业结构调整差、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民增收效果差、安全稳定搞得差的党组织书记,不再提为继任书记人选。同时,特别强调农村“双培双带”作用的发挥,规定3年内没发展党员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不再提为继任书记人选。换届后,全县546个村(社区)新当选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了3.1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27.5%,专业致富能手占69.4%;2780名支部委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68.3%,比上届提高了15.2%;女支部委员的比例首次突破14.8%;全县95%以上村两委干部、80%以上的农村党员至少掌握2门实用致富技术。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民主法治意识强、群众信得过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范洪明、王本华等一大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

  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叶祥金介绍,渠县去年以来又选派年龄在35岁以下、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的13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选聘48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配硬配强了基层领导班子。渠北乡牌坊村党支部副书记、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3岁女大学生“村官”李梅,在扎根基层的短短8个多月里,积极协助村党支部书记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发展高效农业,建立“留守学生之家”义务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最近,她被选为全市“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5名)之一,到高校巡回宣讲,其事迹受到一致好评。

  人才科技:带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富一方乡亲

  4月8日、14日,新华社相继播发文稿和图片,向国内外重点推介渠县人才科技兴村典范——望江乡武坪村68岁共产党员、“土专家”罗盛益历经16年培育出“三月花”黄花新品种。报道明确指出,罗盛益的科技创新“由此改写了我国黄花从每年农历4月末开花以及单季开花的历史”。

  在罗盛益的手把手培养下,武坪村“土专家”发展到70余人,梯次培育出“武坪早、渠县花、冲里花、茶子花”等10多个优良品种;全村95%以上的土地种上了优质黄花,达到2000余亩,去年村民增收约360万元,仅此人平增收1900元。武坪等专业村辐射周边乡镇种植黄花近10万亩,产鲜花4万余吨,产值1.5亿元。渠县也因此获授“中国黄花之乡”称号。

  人才科技作用的优势凸显,使武坪村成为“三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而坐落在另一个“三村建设”示范村——渠南乡大山村的八仙桥畜牧科技公司,因规模化经营LY-YL基础种猪生产线,年出栏优质种猪1.2万余头、商品猪1.8万余头,前不久被四川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达州市首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川强调,“三村建设”绩效看发展,落点在富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抓发展、促增收作为“三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用科技推动发展,用人才支撑发展,做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

  依托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农广校、田园学校等,通过现代远程电教传播手段,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仅去年共为农民培训技术40万人次。目前,全县青壮年农民中达到农业技术员水平的50%以上,涌现出3万多名掌握2门以上新产品、新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

  渠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唐廷教介绍,从去年秋天开始,渠县县委、县政府依托畅通便捷的农村公路和现代远程电教,以三板乡“全国无公害甜橙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区”为基础,在当地全面规划建设“渠县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规划面积1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2500亩,辐射区面积7500亩。核心区包括无公害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设施农业、特色养殖和观光休闲5大功能区。规划设计核心区年亩产值1万元,辐射区年亩产值8000元。目前,园区按照“支部+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了4家“农”字号龙头企业投资近6000万元,一些国内外名、优、特、新、稀和早、中、晚熟(反季节)品种落户园区。柑桔总面积达6000亩,产量突破8000吨,柑桔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大石、神山、荆山、大雾等村柑桔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农民收入50%来自种柑桔。

  “劳务回引”为渠县“三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和改善,该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农村优惠政策日渐增多,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先进管理经验,还带回了资金,成为农村致富的新生力量。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的安北乡平桥村人张广平,放弃在绵阳某电器厂的优厚待遇,回乡建起养猪场和花卉苗木园,年收入10万元,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致富。望溪乡河水村农民张秦华,变卖在重庆的300多万“家业”,回乡租地1500亩种植优质青花椒20万株,年收入80余万元,被评为渠县“农村十大致富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和达州市“劳动模范”。回乡“种植能手”王春霖,成立川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苗木5000亩5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王春霖也因此被推选为李渡乡新渡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

  据悉,全县去年回乡创业3300余人,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约50人。张秦华、王春霖、罗家泉等还被命名表彰为首批“四川省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不断集聚以及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带动着一方产业发展,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民主法治:夯实农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基石

  最近,渠县有庆镇龙头村9组80岁老党员张启金有感于推进“三村建设”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自编歌谣《颂三村 谢党恩》,被群众广为传唱,在乡邻中形成了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共树和谐文明新风。此举受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向志批示肯定。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瑜华认为,渠县“三村建设”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对接群众民主政治需求,用民主聚凝人心,用法治促进和谐,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

  “这次反邪教教育是一场及时雨。”春节以来,渠县司法局组织法制宣传队巡回农村各地开展“讲科学、反邪教警示教育”法制讲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争做讲科学、讲文明的好公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据了解,已举办各类“村组院坝法制宣讲”150多场次,听课的干部群众近10万人,有效推动了基层民主法治进程。大盘村李守旭等村民听课后感触地说,搞“三村建设”首先要知法守法,要靠双手勤劳致富。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抓“三村建设”的能力,在去年大规模培训乡镇领导干部的基础上,今年4月,县委党校对全县546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叶祥金亲自授课,给村支书讲“三村建设”的深刻内涵以及县委、县政府纵深推进“三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委组织部还组织乡镇主要领导和村支部书记学员,分片区互动式探讨怎样纵深推进“三村建设”。双土村支书夏晓伟感慨:“通过这次学习,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农村工作特别是‘三村建设’的理解和认识。”汇西村支书李茂成也说:“更加坚定了我们抓‘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的信心和决心。”

  在扎实推进“三村建设”的热潮中,渠县还创造性地通过切实加大分类指导、加快梯次推进,把“一点一点地建、一线一线地连、一片一片地推”提升到“全县有示范、乡乡有重点、村村齐参与,社社找事干”的立体纵深推进格局。已建成市级示范村15个、县级示范村35个、乡级示范村162个,惠及10多万农户。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52元,年均增幅9%以上。

  同时,全县还新建通乡公路133.6公里、通村公路310公里,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善;重点整治病险水库21座,改造中低产田土5万亩;县财政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农村“五改三建”,新建沼气池11086口,改厨改厕改圈农户24248户;各示范村建起了卫生站、学校、村信访和群众工作站、村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等,普遍实行清洁工程,对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全面推行“公推直选”,村级基本建设全部推行“一事一议”,健全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实现支部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村民对村务、财务公开满意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