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村官三次上门清扫 村民主动讲文明

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陈悦 李诗敏

“让农村的农民像城市市民一样生活。”在灾后重建的两年里,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子拔地而起,群众搬进了永久性安置的新房子,开始新的生活,而搬进新房的还有旧的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行为、倡导新的文明风尚成为首要任务。川西旅游环线旁的崇州市街子镇高墩安置点,每家小院都干净整洁,和初到这里时相比,村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住进新居村民们还带着旧习


  在灾后重建中,高墩安置点打造的是旅游小村,在村口,一座石制的拱桥轻轻跨过荷塘,石桥下溪流潺潺,荷叶连连偎依在碧水间,点点荷花争奇斗艳,垂柳随风摇曳,过桥进村后,木头栅栏、鹅卵石装点的墙面……一幢幢农家别墅呈现在眼前。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眼前田园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甚至想在这里安营扎寨。


  26岁的徐广渝是高墩安置点的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多。去年12月,村民们带着自己的旧习陆续搬进了新房子。回忆起刚入住时的情景,徐广渝摇着头笑了。“垃圾随手就丢,家里的被子不叠,桌上的东西更是一团乱,门口堆着一些舍不得丢的旧家具,整个小区乱七八糟。”徐广渝说,光膀子的村民随处可见,还随地乱吐痰,小区的垃圾桶几乎是装饰,有两个保洁员随时在扫,都扫不彻底。每次当她上前进行劝说时,总换来村民们的不解。


  上门“帮忙”帮得村民不好意思


  为了转变灾后重建集中居住区群众的生活行为方式,尽快改变村民旧的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一场争做文明人为目的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战役在高墩安置点悄然打响。徐广渝和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挨家挨户,亲自上门服务。住在兰园1号的李友全就是其中的一重点户。徐广渝第一次去李友全的家,便将他家的家具经过设计摆放好,并拿扫把扫地,可第二天去时,又变样了,徐广渝第三次登门帮忙打扫时,李友全终于不好意思了,抢过扫把,把屋里清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徐广渝再也看不到李友全家中凌乱的样子了,“现在大家吃了东西都主动丢到垃圾桶内。”


  为了让大家了解“三新”活动,村上除了开会,登门发宣传资料,还利用小区内的大喇叭,随时宣传。


  此外,高墩安置点开设了“新市民课堂”,为大家讲授农家乐管理的新概念,餐饮、住宿的标准。在村委会的门口专门设有“高墩旅游村农家餐饮旅店”的信息指南,上面设有店名、房间数、价格、联系人等信息,可以随时订房订餐。


  不打麻将带领大家绣十字绣


  “做梦都没想过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李素君坐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乘凉,悠闲地绣十字绣,她就是远近闻名的“高墩巧妹子”。李素君说,以前都在厂矿里打工,人特别累,新房子修起来后,刚开始绣十字绣为了自己用,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全村的姐妹都开始绣,不懂的就到她这里来学,“免得打麻将嘛。”


  现在,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绣十字绣,李素君每个月都要到一次成都,把姐妹们需要的材料和图案一起买齐,大家绣的成品摆放在“妇女课堂办公室”,有游客喜欢的就会买下来当做纪念。李素君说,自己家里的三楼还开了茶铺,并留了一间客房,可以短租,“在家就可以赚钱了,生活过得惬意许多。”


  “三新”开展不久,大家的素质都提高了,徐广渝说,在玉树地震时,许多村民都主动跑来问,有没有捐款箱,要为灾区的人尽自己的一份力。


  开展“三新”让村民“软件”升级


  据了解,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我市充分发挥全省抗震救灾“基地”、“通道”和“窗口”作用,今年是我市夺取灾后重建工作全面胜利的关键一年,10余万农民群众将迁入集中居住区的新居开始新生活。为推动集中居住区的农民群众逐步形成与新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文明素质、树立文明新风,我市在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开展以“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居室清洁卫生、环境整洁优美、个人言行文明”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