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主持人:本报记者柳森

  嘉宾:苑晓霖(毕业于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

  技术系,现任崇明县新河镇井亭村村支书助理)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最近,包括上海在内,各地先后举行了多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考试”。不仅报考人数数倍于去年,且最终脱颖而出者,大都是大浪淘沙后选出的优才。然而,对于大学生到底该不该去当村官,能否当好村官,人们尚存犹疑。与此同时,作为应聘者的大学生们自己,何尝不是内心忐忑呢?除了希望心中的理想和勇气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他们也期待听听先行者的经历和思考。

  柳森:小苑本科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怎么会想到以“村官”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起点呢?

  苑晓霖:我是在去年7月通过上海首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后到村任职的。之所以选择做村官,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来自农村,对于乡土感到亲切吧。况且,现在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真的非常需要人才,也听很多前辈、师长说过,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从农村、从基层开始。另一方面,就是我心里一直有个“志愿服务”的情结。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做过特奥会的志愿者。所以,这次当我在校园里看到那条写有“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时,内心的激情再度被唤醒了。而且,作为一个职业起点,我更看重它能否带给我锻炼与发展的空间。从这点来看,做村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说到待遇,尽管不高,但至少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了。

  柳森:激情之后,就是艰苦奋斗的开始。担任村官快一年了,还适应吗?

  苑晓霖:适应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觉得自己面临的角色变化倒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以往在学校,我是师长和同学们的“学生”,而到了这里,我是村干部、同事乃至所有村民的“学生”。尽管我来自农村,但农村这本大书,群众工作这本大书,有太丰富的内容等待着我去学习、思考,有太多点点滴滴的经验需要去积累,所以感到非常充实。有时候工作是琐碎的,比如为前来反映问题、联系工作的村民端茶送水、打字跑腿,但如何在此过程中学会待人接物也是一门基本功。刚踏上社会,先学习怎么为人吧,然后才是怎么做事。

  我是学计算机的,也许有人会觉得在农村很难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但就目前来看,我的所学正好能与当前农村信息化、政务管理电子化需求结合起来。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除此之外,平时涉及到村务管理,我还是以看、听、学为主,时常跟着带教老师走访群众、调研情况。据我了解,一般下村以后,大家都是从头学起,所以综合素质比专业背景更重要。

  柳森:说到要做好村官,是不是也有一些必要的“素质”是你到了工作岗位上才意识到的?

  苑晓霖:的确如此,学说方言、安心做“小事”、发挥特长开拓工作领域,通常被前辈们总结为大学生要当好“村官”必须跨过的三道坎。对我而言,方言问题就是此前没想到的,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听不大懂普通话。好在上级部门为我们安排了专门的方言培训课程。办公室的同事也很支持我,经常在休息时帮我做一些“同声翻译”练习。现在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讲,希望能尽快过了“语言关”。

  柳森:今年的毕业生对于村官选拔的热情绝不亚于去年。对于这些学弟学妹们,你有哪些建议呢?

  苑晓霖:大家积极来报考村官,其中可能也有就业压力的因素吧。的确,村官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职业选择,但无论如何,大家在选择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对于职业的期许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包括性格特点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

  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想,首先心态上的准备非常重要。到了农村以后,我们都深深感到,一不能太功利,二要耐得住寂寞。否则,就很难给自己定准位,心态上也容易出问题。也许是习惯了城市里的热闹吧,刚来时,我们很多人对农村的寂寞感招架不住。这就需要你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有比较明确而长远的职业规划。

  其次,要虚心求教。和城里不同,在这边,大家还常常把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对此,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即便是一个普通村民,无论关于农村、农业,还是农村政策、新农村建设,他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同时,到了农村,一定要放下自己以往可能有过的“浪漫主义理想”。的确,农村天地广阔,需要大学生去奉献、去服务的地方很多,但正如人们常说的“上边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做好了每件小事,就能体现你的价值。

  柳森:郑老师,听了小苑的经历和想法,不知道您作何感想?对于“大学生村官”这项志在长远的战略决策,您认为还可以做哪些工作来加以完善?

  郑风田:农村经过了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人力资源贫乏已是事实。为此,让国家花大力气选拔的这批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人尽其才非常重要,也是能否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有前途”的关键。

  正如小苑所说,大学生村官对自身作用的定位能否与村民的期待之间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很重要。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发展经济”、“搞好学校教育”和“提高科技水平”往往是村民们对于大学生村官寄予较高期望的三个方面。因此,能否给他们一个比较明确的职责界定,而大学生本身能否有一个与农村现实需求相契合的知识结构就很关键。

  为此,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努力:第一,在未来的高校教育中,通过一些课程上的设置,为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学生能尽早深入认识农村创造条件;第二,加强上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使大学生所学能更好地与农村实际衔接;第三,鼓励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引导当地村民致富。已有实例显示,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获得村民认可,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但考虑到他们刚出校门毕竟资源有限,一方面可以借力母校资源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