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村官创业迸发出“裂变能量”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佚名
     沟壑纵横,偏僻闭塞,澄城县刘家洼乡富源村就座落在这里。来富源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詹辉,就像远处吹来的一股清风,给村民的思维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改变了这里的养猪模式。

  富源村是个传统的粗放养猪村,在詹辉来村子前的2007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徘徊。詹辉的“国际标准”养猪模式,彻底切断了生猪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2007年后半年,正是全国范围内猪传染病的高发期,这一年,富源村人养的几千头猪,没死一头。当时,全国生猪病死率高,猪价很快上扬,富源村的猪成了抢手货。此后连续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8000元以上。富源村村民从养猪场上的“矮子”,一下子成为“将军”。  

  5月24日,记者找到了富源村村主任张振盈和“澄城县富民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党忠汉。他俩把记者带到了村里最大的养猪厂——澄城县富民种猪扩繁厂,这里专门生产高质量的种猪、小猪仔。

  进入猪厂的玻璃门,消毒池放着一块浸有活碱消毒液的脚垫,站在上面反复踩几下,鞋就消过毒了,然后再进入紫外线消毒室进行二次消毒。在里面站上20分钟,紫外线就将人带进来的空气中的氧气变成了臭氧。

  消完毒,记者来到一间大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块大橱窗玻璃,透过玻璃,坐在椅子上就能看到猪厂的全景。如果要看生产区的详细情景,办公室东北角有一个平板电视,24小时监控着生产区的每个角落。如果还想看详景,轻点鼠标,就能将不同的监控区拉大到整个屏幕。

  詹辉的村官之路,是从掏猪粪开始的。

  在此期间,他发现村民养猪基本上是粗放式的: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没有像样的防疫制度,几乎没有隔离措施。猪病时有发生,猪病死后就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一埋了事。好不容易养大一头猪却病死,养猪户非常心疼,但也没办法。

  这时候,大学里学的畜牧防疫知识派上了用场。詹辉先从一个大的养猪场开始,切断传染源和传染渠道,生活区、生产区严格分开,严格消毒和隔离。《猪场驱虫制度》《猪场免疫程序》《保育舍工作守则》《统计员及青料生产人员工作守则》《猪场岗位职责及生产管理办法》……他一口气制定了24个猪场防疫、消毒、工作等方面的制度。

  詹辉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是村官,也是猪倌,但他的事迹却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殊荣。 

  5月23日,星期天,天气晴朗。

  上午10点左右,记者赶到富平县小惠乡忠惠村时,马晓盼正钻在大棚里,忙着处理圣女果枝蔓上霉变的叶子。圣女果长势不错,果苗快有一人高,枝蔓上青色的果实泛出诱人的红色。

  城里人周末最闲的时候,马晓盼最忙。因为周一到周五,他要忙村里的事情,平时只好花钱雇一名妇女照顾大棚。一到周末,他就完全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

  如今,和马晓盼的大棚并排的大棚已有27座,今年的第一批西瓜和圣女果推销出去了。刚开始,西瓜上门收购,每斤4元多,最近从3元跌到2元5角。即便这样,平均每个大棚仅第一茬西瓜或圣女果,收入已超过1万元。

  马晓盼说:“起初群众思想不开放,认为除了种小麦、玉米没有别的事可干。我很看好这里的设施农业,就给村里和镇上领导建议,希望把它作为群众致富、促进增收的项目抓起来。我们到杨凌、到山东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但很多人听说900平方米温室要投4万元,顾虑很大。领导动员我带头建温室大棚时,我也很犹豫,怕没经验把自己陷进去。最终我带头建了。建棚的过程对我是个磨砺,跟群众共同劳动,共同担当,让我成长了很多。”

  如今,村民们从马晓盼这个大学生身上看到了实惠,村里准备再拿出100亩地建规模大棚。今年4月,马晓盼带着西瓜和圣女果到西安跑推销,如今的销路已不是问题,不时会有水果贩子上门收购。

  到村里近2年了,马晓盼没睡过一个懒觉,每天早晨7点起床,晚上凌晨前后才睡觉。工作很辛苦,种地也很累,但他很充实。他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想做的事情总是太多,“好在自己还年轻,还有奋斗的岁月”。

  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是否会考虑创业

  任职期间是否会考虑创业  百分比(%)

  不确定,视情况而定          52.9

  会                            39.2

  不会                          7.85

  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百分比(%)

  资金短缺                  52.9

  专业和技术               13.8

  时间和精力               13.7

  政策扶持                  9.8

  经营管理能力             9.8

  ——摘自陕西省社科院2010年“百村观察”课题组调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