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为大学生村官搭起干事创业富民平台纪实
资料图:大学生“村官”入户调查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有“为”有“位”,鼓励他们扎根农村,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锻炼成长?近年来,新疆党委组织部进行了不少尝试,通过一对一“传帮带”、提高待遇水平、明确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比例等政策引导,营造拴心留人的大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搭起干事创业的平台。
在去冬今春村“两委”换届中,全区5106名大学生村官摘掉“助理”帽子,从“虚”职变为“实”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目前已占新疆大学生村官总数的62%,其中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17人,任村委会主任的111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09人。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
扎进土壤接地气“脚底板”磨出的选票
牙生·吐尔逊想不到,原本只是几个人的采访,会变成几十人的座谈。
4月初,得悉记者来访,村干部叫了离村委会较近的几户村民,谁知,不到一刻钟,呼啦啦来了20多位村民,这让牙生·吐尔逊颇感意外。
2009年,不到24岁的牙生·吐尔逊,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依然辞掉代课教师的工作,考取了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其开村的党支部书记助理。
“大学学的是体育,没想到会成为一名村干部。”牙生·吐尔逊笑言,“当了两年村干部,肩膀宽了,脚板厚了,力气长了,更重要的是,更了解农村和农民了。”
“我10时就过来了,等了1个多小时啊。”71岁的村民艾海提·木沙提起牙生·吐尔逊,给了一句最为朴实的评价:“巴郎子踏实肯干!分内的活他一点都不马虎,村里乡里一天不知道要跑多少趟;分外的事他也干,群众盖房他帮忙,群众缺钱他捐款,嘘寒问暖不待言。”
“2011年阿克其开村建安居富民房,有很多村民想不通,不愿意拆掉老房子、让出宅基地修路,他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面对误解、埋怨,他不发火、不退却。”村民吾买尔·努尔说道。
贫困户艾尼·阿布来提的土坯房早已成了危房,老人就是不愿拆。他解释道:“土坯房不抗震,万一地震了,生命、财产就全没了。”了解他的困难后,牙生·吐尔逊还帮艾尼·阿布来提解决了建房款,找来拖拉机把砖运到他家门口。
竣工典礼上,村民拉起牙生·吐尔逊跳起麦西热甫,他们个个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大学生“亚克西”!我们喜欢这样的大学生村官。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阿克其开村是一个传统的半农半牧村,棉花、香梨、畜牧养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想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关键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牙生·吐尔逊暗暗下定了决心。
为了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牙生·吐尔逊在邻村巴西牙生买力村自家的70余亩土地上,进行测土配方、双模覆盖和膜下滴灌等科学种植技术实验示范,当年每亩棉花增产50余公斤,增收400余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2011年仅棉花一项就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2009年增加了3600余元。
2011年,他又先后争取了畜牧养殖、温室大棚等项目,探索试种红枣,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使贫困村得到根本性转变,走向了良性发展轨道。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规模化的经营,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牙生·吐尔逊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大大提升了。“选举村委会主任,我们愿意投他的票,是因为他能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致富!”阿克其开村村民顾守远聊起当初给牙生·吐尔逊投票时这样说道。“‘娃娃村官’真心实意地为咱老百姓服务,带领大家科技致富,不但让我们村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变成了先进村,所以村民都愿意选他。”该村党支部委员吐尔逊·克来木说。
村委会原主任艾沙·黑力力坦言:农村的小地块,“ 也许并不需要大学生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们的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留不留得住,就看你咋干。”今年初,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牙生·吐尔逊不仅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还被村民投票选举为村委会主任。“这是脚底板磨出的选票。”艾沙·黑力力笑言。
明确进村“两委”比例 有“为”才能有“位”
在尉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雷看来,牙生·吐尔逊的例子极具代表性。老百姓认人很简单,“只要能为他们办事就行,因此,引导大学生村官有为,才能有位。”
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有为?自治区尝试一对一“传帮带”联系制度。规定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1名乡镇班子成员或者1名乡镇干部、1名村“两委”主要成员、1名乡土人才结成对子,传授农村工作经验。
28岁的海丽倩·马合木提,4年前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开始干起,如今已经成为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副乡长。在她看来,融入基层最快的捷径莫过于请教老村干部。“记得我有一次向村民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和县委出台的补贴政策时,虽然把种菜和种粮收入对比分析图表一一送到村民家中,但是愿意建大棚的村民却寥寥无几。后来请教一位村里的老干部,才知道村民不领情有后顾之忧。”海丽倩·马合木提说:干农村工作,“ 只有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
如今,奶牛养殖、劳务输出、蔬菜种植已成为该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三驾马车”,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高于全县农牧民的平均水平。
在有为的基础上,自治区通过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村官从“虚”职变为“实”职,从“跟班”变为“带班”,从“被动”变为“主动”。去年11月,自治区全面启动村“两委”换届工作时,自治区党委提出:把推进大学生村官进班子作为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采取“政策”引导、群众支持等措施,着力推动参选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班子。
为了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能进村“两委”班子,自治区党委采取专设任职条件、专设岗位、专设政策的办法,对在村任职时间较长、群众基础好、条件成熟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参与竞选担任村“两委”职务;对任职时间短,群众不熟悉,但有发展潜力,村级组织发展稳定需要的,采取不占班子职数专职专选方式进“两委”班子;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选团支部书记和妇代会主任,明确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
对农学、动物医学、畜牧养殖、社会管理、农产品检验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对户籍所在地不在当地、但愿意扎根边疆的大学生村官,对女大学生村官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村官,放宽准入条件,开通“绿色通道”,按“优秀人才”登记为本村选民,发动党员、共青团员、“四老”人员和积极分子为他们投赞成票,通过专职专选的方式将他们100%选进村“两委”班子。
积极兑现政策推动人才有序流动
“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年轻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新农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而要扎根农村,更是要将自己过去的身份转化为一名“农村人”,误解与否定在所难免,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或将这一岗位变成一块小跳板。
富蕴县杜热乡蒙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依兰别克·哈布勒汗虽然出生在牧区,但他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初,仍不知从何下手。面对来自全县六个不同乡镇的171户700多名哈萨克牧民组建的新村,他甚至一度产生放弃当村官的念头。富蕴县委组织部和杜热乡的领导多次看望他,与他谈心。
营造拴心留人的大环境,才能让大学生村官真正扎根下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进行了不少的尝试: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县、市、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制订教育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轮训多种形式,增强他们抵制渗透、维护稳定、服务“三农”的能力;采取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共同管理的方式,对全区大学生村官进行动态管理……
在大学生村官沙依兰别克·哈布勒汗的带领下,2011年蒙库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62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空壳村”发展成为年收入19万元的先进村。
通过积极兑现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问题,在落实中央财政每人每年1.5万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统一给大学生村官每人每年一次性安置和购置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费用3000元。每年协调教育、发改等部门落实大学生村官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自治区党委基层办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大学生村官将会越来越吃香。目前,我们必须把好入口关,适度控制人数,引进真正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培养,促进部门联动,以推动人才有序流动。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特别是后者还需要更给力。”
好风凭借力。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是凭借关爱和扶持的力量,新疆大学生村官兴起创先争优之风,激活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池春水”。
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
“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自2008年起,这个声音在大学生中间不停地传递、回荡。
如今,循着这个声音,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从“象牙塔”迈向“黄土地”,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村民称他们“贴心巴郎”“好丫头”
罗克曼·如则,是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格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先后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远程教育操作员、村委会主任助理。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日记本,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走到哪里记到哪里。短短3年间,他记满了整整20个日记本。翻开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百姓的大事琐事。他把收集的问题第一时间向村里反映,问题有没有解决、是如何解决的、群众满不满意,他都认真“备注”,备注的篇幅远超过关于事项的记录。对目前没解决的问题他总是反复耐心地给老百姓解释,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贴心巴郎”,2012年2月,罗克曼·如则高票当选哈尔恩格村村委会主任。
古丽孜亚·萨那哈提被选聘到阿勒泰市特斯特乡诺改特村以来,克服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困难,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经常只身一人深入牧民临时放牧点,帮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孩子们亲切地叫她“阿姨妈妈”,老人亲切地称她“好丫头”。
有一次她在为阿依古丽老人送新农保登记本的途中不慎滑下山谷,脚踝骨折,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将本子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心疼地拉着她的手,连声称赞“佳克斯巴拉”(哈萨克语:好娃娃),用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村官当起“家禽司令”养鱼人
阿不都·克尤木2009年被选聘到阿克陶县加马铁力克乡赛克孜艾日克村。该村是全县唯一的空壳村,他经过半年多的走访调研,向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方案,即依托村靠近河的地缘优势,在河边开挖4个鱼塘发展养殖业。为办好鱼塘,他住在自己搭建的一个小窝棚里,看养鱼书籍,观察鱼苗长势,乐此不疲地忙碌着。2011年,个鱼塘年收入104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掘得“第一桶金”。在村两委换届中,阿不都·克尤木全票当选赛克孜艾日克村党支部书记。
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党家庄子村,资源缺乏,人多地少,沙漠戈壁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哈米达·艾沙于2009年被选聘该村后,经过调研,发挥自身养殖的专长,决定在盐碱沼泽上做文章——养鹅鸭。群众因怕有风险没人愿意尝试,无奈之下,白天顶着烈日的炙烤当“家禽司令”,晚上忍受着蚊虫叮咬学习养殖技术,自己亲自干,做给群众看。
5个月后,第一批鹅鸭出栏就挣了2万多元,在盐碱滩上养出了“金子”。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纷纷前来取经,在他的带动下,通过2年的发展,全村养殖规模达到了30万只,年创收200余万元。
哈米达·艾沙也从原来的“养鸭人”变成了养殖协会的会长,在今年村级换届中当选了党家庄子村党支部副书记。
“白+黑”“5+2”干工作
热汗古丽·阿布杜许库尔是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昆其买里村唯一的女大学生村官,为了兑现自己“返回家乡、服务家乡”的承诺,她放弃阿克苏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带着两岁的孩子,远离丈夫,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小的村官。身边的人说她傻,她说要坚守自己的承诺。
工作中,“白+黑”“ 5+2”她地干,经常早出晚归,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孩子哭着找妈妈,年迈的母亲忙着给她热饭。在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选择了勇敢面对,默默地坚持着。老百姓心里有“一本账”,她为群众办了什么事情,解决了什么困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次村级换届,她全票当选昆其买里村村委会副主任。
2009年朱鑫被选聘到精河县最偏僻、最艰苦、离县城160多公里的托托乡介里尕西村。乡里村里都知道朱鑫从小生活在县城,家庭条件又好,没吃过什么苦。他春天怕风沙大、夏天怕蚊子咬、冬天怕挨冻,为此流过不少泪。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朱鑫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并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里争取15万元的防渗渠、9万元的蔬菜大棚项目。现在提起朱鑫,介里尕西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都交口称赞,能吃苦、办法多、有能耐成了他的专用名词,今年2月,他高票当选介里尕西村党支部副书记。
大学生村官简介
2008年以来,自治区党委结合新疆实际,把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实,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2009年,自治区提出在稳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力争用3年—5年时间,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经济发展较快的昌吉州去年实施了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2010年,自治区选聘了30名甘肃籍大学生到阿克苏和喀什地区村级组织任职。2011年,选聘内地籍大学生村官40名。
目前,除期满流动的外,新疆在岗大学生村官(含新疆自行聘用)8221名,经过这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目前已占新疆大学生村官总数的62%,其中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17人,任村委会主任的111人,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09人。
今年自治区又计划选聘393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首次采取高校推荐与毕业生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选聘。这批新招的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标志着我区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已实现。
- 李源潮:10万高校毕业生将农村任职 意义重大 (2008-03-23)
- 李源潮: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是成长的正确选择 (2008-04-01)
- 中组部等就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答问 (2008-04-17)
- 新疆克州:“三措联动”助推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 (2009-01-20)
- 中央组织部要求各地务必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200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