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理想上路 清华毕业生邹圣兰到西藏当大学生村官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作者:陈 欢

邹圣兰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怀着一颗真心过去,把藏族同胞当作自己的亲人,我就不会觉得孤单了。我相信只要自己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满腔热情和才情倾注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多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几件扎扎实实的事情,我就会快乐而充实,并且无愧于心了。”

  “邹圣兰当村官!”“而且要去西藏!”当这个消息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开时,所有认识圣兰的老师、同学们都是先大吃了一惊,然后便生发出了深深的敬佩。惊的是这么一个小巧的女子居然做出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敬的是这个倔强的女子身上那股奉献的热情与理想。

  其实,在决定去西藏之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邹圣兰一直在问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去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是去中央主流媒体还是去地方媒体?是当记者编辑还是去国企做策划?是去基层做村官还是直接进机关?

  在半年的探索时光中,邹圣兰的目光逐渐从东部发达城市转向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单一的传媒行业转向相关的政企部门。在放弃了京城杂志社编辑助理和西部油田企宣的工作机会后,她最终选择了去西藏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她觉得,这个意外之中的工作,最能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而现在,一想到能够在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岁月去经历那边的风土人情,去收获一份美丽而丰厚的记忆,邹圣兰觉得自己周身的血管就开始扩张了!

  三束“橄榄枝”中,情迷西藏

  从北京到拉萨,途径四千多公里,这是遥远的物理距离。然而最初,邹圣兰和去西藏当村官这一想法的心理距离恐怕也有这么远。那会儿,她压根也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村官,更没想过去西藏当村官!

  2009年3月份,新疆吐哈油田来招人,邹圣兰投了简历,引起了油田招聘负责人的注意,负责人诚恳地欢迎她加入公司。圣兰也有点动心:“最初我真的很想去,因为可以去祖国的西北边疆,既可以了解新疆的发展情况,又能让自己在艰苦的地方得到锻炼。”

  但最终她没有和吐哈油田签三方协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感情的考虑。“一旦签约,我就得和男友异地分居5年,我们实在是割舍不下对方。”不过,比感情的牵挂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邹圣兰觉得自己的志向终究不是去做企业的宣传。“这样的生活有点安逸了,我应该要趁着年轻多闯一闯,让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此时,西藏村官的想法在她的心中虽然毫无踪迹,但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却成为了邹圣兰奔赴西藏最原初的精神动力。

  4月初,邹圣兰又收到了某杂志社的面试通知。正当她在考虑要不要接受杂志社的工作时,西藏村官的机会来了。“看到西藏招村官的消息,不知怎的,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被召唤的感觉。”和男友商量之后,邹圣兰说:“这是我平身第一次直接和那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有了联系,只要西藏需要我,我就会义无反顾。”

  就这样,一股发自心底的热情与一种“去祖国需要的地方”的奉献精神,让邹圣兰毅然决然地抛开了其他两束“橄榄枝”,去赴这场与雪域高原的“约会”。她说:“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我们青年人实现自己理想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

  与总理座谈,消解迷惘与徘徊

  做出赴藏工作的决定后,圣兰开始思考自己的顾虑。她开始问自己:“我对于进藏工作的意义方面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而且个人意愿也是非常强烈的;然而,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从事这份工作,西藏是不是真的需要我?”

  其实,所有志愿扎根基层的人都面临着这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于是,她进一步为这个团体思考与提问:“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选择去西部、去基层、去偏远地区工作的同学也未见得从一开始就是那么信念坚定的。我们也难免会困惑:看到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留在了东部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也相信他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时,我们特别想知道我们选择的地方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后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怎么坚持下去?……”

  正在疑虑时,温总理润物细无声的清华之行消融了圣兰心中所有的迷惘与徘徊。

  “毕业之夜,我在北京站上了一辆拥挤不堪的火车,到西北去,一路也没有座位。当时我的心情就如同你们现在的心情一样:无论多么艰苦都要坚持下来,我觉得我能做到这一点。”“你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什么能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而不致后悔,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这就像一盏明灯在心中点燃,照亮前进的方向,不要退缩。”

  总理的这番话,也像一盏明灯,让邹圣兰的理想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她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的缺点,我的性格中还有很多怯懦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我报效祖国的决心。相反的,如果祖国给我这样一次担负责任与使命的机会,我或许能爆发出自己从未料想到的坚强与毅力。”

  “当村官,我依旧是新闻人”

  抉择、迷惘到坚定之后,邹圣兰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西藏村官行”未雨绸缪。正当她琢磨着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准备的时候,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彬老师找到她。“李彬老师给我提了几点建议,让我有了一种新的紧迫感。正如他所说,要想今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工作,我必须在去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西藏的情况,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文化宗教等,特别是一定要熟悉西藏的历史。李老师还给我列了一张书单,从通俗易读的小说到几代赴藏记者的作品以及厚重的历史典籍,希望我能够广泛涉猎,以便从各种维度上去认识西藏。”

  因此,邹圣兰的案头上,关于西藏的书摆成了一排。“虽然有点临阵磨枪的味道,但我希望还是能够有所准备地去西藏。”

  除了身体上、知识上的准备,作为新闻人的一员,邹圣兰更希望能用自己的笔,为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她想,无论去西藏基层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利用好机会把一个真实的西藏介绍出去。“所以,我现在也想着去那边之后如何做好积累的工作,不能丢了笔杆子,不能荒废了专业技能。”邹圣兰认真地说。

  当然,在准备去往西藏的行囊时,邹圣兰也将自己的理想细细地打包了,紧紧扎在了心上,她说:“最重要的就是怀着一颗真心过去,把藏族同胞当作自己的亲人,我就不会觉得孤单了。我相信只要自己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满腔热情和才情倾注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多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几件扎扎实实的事情,这样我就会快乐而充实,并且无愧于心了。”(供稿 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