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生村官:无悔的青春绽放在广阔农村
“村里技术员来电话说,茄子该收了,要和我商量一下销售的事。”嘎吉,26岁,一个皮肤黝黑的藏族小伙子,在西藏洛扎县洛扎镇次麦居委会任主任助理,是西藏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来北京学习的15天里,嘎吉平均每天会接到三次村里打来的电话。
甜蜜的负担
显然,在洛扎县两年,嘎吉的工作是小有成绩的,至少,村民已经离不开嘎吉了,对他很信赖,甚至是依赖。每天三次的电话,大到茄子销路、砂石料运输,小到村民开证明、村里养的牛生病了,村里人都会跟嘎吉商量。
嘎吉一脸笑容,他说这些都是“甜蜜的负担”。
有“甜蜜负担”的不止嘎吉一个。同在西藏做“大学生村官”的藏族姑娘贡觉卓玛、汉族小伙王东海也有这些“负担”。在两年时间里,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让村民如此依赖他们?
并不甜蜜的开始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这是嘎吉、贡觉卓玛和王东海不约而同说到的一句话。大有可为的还有他们在农村大地上的“梦想”。
但是,梦想毕竟与现实不同,特别是“刚从象牙塔出来,就走到最具体最现实的基层农村”,他们都经历过“阵痛”:
贡觉卓玛,刚到错那县浪波乡羊堆村做书记助理的时候,“村民还不信任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孩,工作很难开展。白天受了委屈,晚上我就一个人在被窝里哭……”
王东海,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说起当初,眼睛忍不住湿润:“刚开始,我不懂藏语。当时村里没有电,手机也没有信号,手机等于废了两年,与以前的生活是大不相同……”
但是“阵痛”过后,坚持依旧……
如今,他们在工作上都游刃有余了,王东海总结道:“做村官,不能急,也不能理想化。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一个帮忙,村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7位西藏大学生村官在接受《西藏往事》栏目组采访后与支持人、编导合影。他们分别是噶吉(左二)、王东海(左三)、强巴(右一)、洛桑尼玛(右二)、张小波(右三)、次培(右四)、贡觉卓玛(右五) 摄影:易东莹
青春绽放在广阔农村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入村之初许下的诺言、怀揣的理想,都在慢慢实现。
嘎吉在洛扎镇主持筹建了砂石料加工协会,从此洛扎镇除了劳务输出以外,又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贡觉卓玛及时察觉群众的困难,主动为村里考上大学的扎西达瓦申请生活费救助,一个青年的命运因此发生了改变;王东海开着政府下发的金杯130车,为牧民拉牧草、拉化肥农药,把生病的村民及时送到镇上医治,王东海说:“村里面的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剩下妇女儿童,还有老人,我有责任照顾好他们。”
不仅是这些,还有为村里人解决畜饮水困难,结束群众背水跋涉的历史;自筹五万元资金,修建村里第一个温室蔬菜大棚;使用电子版藏汉文资料,开启村子现代化办公的历史;为村民的屋子重新规划排水管道,主动上门为农忙的村民开证明……
这些看似很小,却盈满他们心头的事;那些看似普通,却让他们记挂的可爱村民;那些被村官们称作为“甜蜜负担”的依赖……与嘎吉、贡觉卓玛、王东海一样,众多“大学生村官”的青春绽放在广阔农村。
- 西藏日喀则地区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2009-01-28)
- 西藏的大学生村官 月收入达到3300元 (2009-02-19)
- 汉族大学生村官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2009-03-29)
- 西藏大学生村官次培:融入农村舞台 当好基层“村官” (2009-05-07)
- 西藏大学生村官风采录:融入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200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