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措勤县大学生村官旦增顿珠带领群众致富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陈林

  今年28岁的旦增顿珠是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刀青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走出象牙塔,投身农牧区。担任村官4年多来,丹增顿珠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找准定位,以满腔的热忱在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实现了从懵懂的大学生向合格的基层村官的变身。

  2008年,旦增顿珠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来到磁石乡刀青村当起了村官。刚入职的旦增顿珠怀着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憧憬,但是到了刀青村,发现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都与他当初的心理预期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对刀青村村情的不熟悉也使得他一度被排除在村委“决策层”之外。对自己角色定位的茫然,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面临着是“走”还是“留”的两难之境:走吧,不甘心;留吧,不舒心。

  刀青村党支部书记布琼得知旦增顿珠的情况后,对他说:“藏族有句谚语叫‘水往下流、人往上走’,究竟该如何选择,希望你明天给我答复,因为我需要一个能够协助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助理,而不是一摊烂泥。”

  布琼书记走后,旦增顿珠想了很多,最终下定决心在刀青村干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绩,同时,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定位,觉得目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村情,取得群众的信任。他在布琼书记的带领下,在半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刀青村的家家户户,详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经过调查研究,旦增顿珠提出推广种植业的计划,但这立即遭到村民一致反对,村民认为种植土豆、萝卜还不如增加羊群数量。旦增顿珠并没有气馁,他专程到县城,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量关于种植方面的资料,回去后挨家挨户向群众解说种植业的优势,经过不断的努力,村民最终接受了种植土豆、萝卜的建议。

  2008年5月份,旦增顿珠的带领一组群众,划定两亩半地,购买土豆种苗,从县里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在田间地头教群众种植技术。到了土豆成熟的季节,群众收获了土豆,当年就为刀青村的老百姓人均增收700元,也让村民对这位大学生刮目相看。

  在当地牧区,商品以物换物的现象较为普遍,揉过的皮子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2008年冬,旦增顿珠组织技术人员向全村群众传授较为先进的揉皮技术,开设了揉皮加工厂。在项目起步阶段,为了激发初学者的积极性,对初学者进行了一定的扶持,每揉1张皮子补贴1元钱,在群众学好技术后,可以用13张皮子换1只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揉皮加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厂务工的村民每年增收6000元。

  旦增顿珠有一次到县里办事,听一个干部说想买鲜面条,但是却没有卖的。他回去后,做了认真分析,认为在县城开设压面房的条件已经成熟,就带领群众集资2万元兴办了刀青村压面房,向全县中小学校、机关及部分饭店供应鲜面条,解决了3名群众的就业问题,压面房营业3个月,实现收入近1万余元,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

  如今,刀青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措勤县的平均水平。几年来,旦增顿珠真正把心思和智慧用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挥洒汗水,在希望的原野上谱写着一首首优美的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