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 莫拿村官当跳板

来源:玉溪新闻网 作者:郑云华

  今年1月4日,经过层层选拔,我市96名大学毕业生奔赴农村,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做起,开始了扎根基层、成长成才的人生旅程。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在经历了一开始的不适应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慢慢进入了工作状态。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基层复杂的环境,如何处理一些相对微妙的关系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不被信任、“语言不通”、个人感情等等,都成为大学生村官们的苦恼与无奈。最为重要的是,在结束村官工作后,何去何从,这是他们必须面对,也不得不考虑的最现实的问题。本报深度报道记者走近这些大学生村官,细听他们的酸甜苦辣。
  1、选择了就不能后悔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曹艳萍停下脚步,欣赏大片的油菜花。与本地人对这些油菜花司空见惯相比,小小的差异显示出她的“外来者”身份。曹艳萍告诉记者,她到红塔区洛河乡把者岱村委会任职已有两个多月了,每当遇到困惑时,她总是久久地站在那里,心就能渐渐平静下来。

  2008年,党中央做出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战略决策。云南省也从这一年开始,用5年时间,每年考试选聘2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2008年,玉溪共有3081名大学生参与考试,角逐96个岗位。在经过激烈的笔试、面试后,9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脱颖而出。毕业于保山师专中文教育专业的曹艳萍,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红塔区洛河乡把者岱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刚走出校门的她早在上学期间就做过各种兼职,对于找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并没太大问题。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女孩来说,还是希望有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她先后报考过教师、公务员,在得知选聘高校毕业生当村官的消息后,虽知条件会有些艰苦,她还是报了名,决定从最基层做起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努力,她从3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开始了村官生活。

  1月4日早上8点,曹艳萍背着行李,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坐车到镇政府,3个小时后到了把者岱村委会。这是一个1674人的村子,多数人是哈尼族、彝族,以烤烟、养殖为主,清一色的土房子分布在山脚。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她来到村委会办公室,两层小楼已有些年代,办公室里放着破旧的沙发和办公桌。“这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原以为自己办公的地点会在山上。”曹艳萍说。

  村委会领导特殊照顾,安排曹艳萍住在学校相对新的宿舍里,但一到晚上,村里的荒凉还是让她害怕。因为住的地方是离办公地点约一公里远的学校,一二月份又恰逢学生放寒假,校园里只剩下值班大爷和一两个在施工的民工,半夜偶尔听见的怪声让她直发抖。生活用品则需要坐车到镇上选购。曹艳萍感叹:“选择了就不能后悔,现在我已经慢慢习惯了。”

  记者采访的11名大学生村官大都是因就业形势严峻而选择到农村工作,刚开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适应,但经过两个月的熟悉阶段,都已经慢慢进入工作状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