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农村选举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关注
来源:
作者:
争议吸引她前往调查
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监督与思考”栏目刊登了一篇以“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在村委会主任选举中却有人开出天价”为引题,题目为《230万巨款买村官》的报道,披露了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的问题。
一时间,全国上下铺天盖地展开了讨论、分析,但却说法各异,甚至针锋相对。魏娟玲认为争议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另外,身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魏娟玲还发现大多数报道并没有触及事件的深层原因。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分析,2003年国庆节假期开始,魏娟玲决定独自前往实地调查。
三进三出老窑头村
每次调查访谈,魏娟玲的第一句话都是,“我是学生”。慢慢地,村民们和这个操着运城方言的小姑娘之间的隔阂消失了,从拉家常开始,很快他们就聊到了魏娟玲所关心的话题。
后来的一年时间里,魏娟玲共三次来到老窑头。经过调查老窑头村的背景、人际关系网,乃至村子的经济文化水平,她都深信这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事件本身有些极端。
魏娟玲在调查中发现,曾经富裕过的老窑头村人从腰缠万贯变得一无所有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村里的集体煤矿在上世纪90年代后就变为私人的了,而老窑头村人高价争当村官的原因也是为了这座煤矿。
煤矿此前几经转手,合同签了一份又一份,但村民们对合同的内容根本无从得知,最后他们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当了村长,煤矿就是谁的。”所以这个芝麻大的官便成了天价“竞买”的对象。
公开竞选是个进步
回到太原后,魏娟玲开始了调查报告的写作。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魏娟玲的调查报告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老窑头村事件是一个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地的民主政治正处于进步和变革之中。
调查中魏娟玲发现,“贿选”事件的核心人物,即以高价当选的村长王玉峰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而他主动站出来和原来的村主任及另一位候选人一起参加竞选的时候,显然希望能够以民主的方式当选,其竞选的方式就是用各种承诺,包括发钱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希望村民能够投自己一票,而王玉峰的各项承诺大多是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她在《调查报告》中提到:毕竟,这230万元实实在在地装进了农民的口袋,无论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是村民个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公开竞选这一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竞选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她认为,老窑头村发生的天价竞选村官事件,是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民主不到位应付出的代价。现在应当做的是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堵住各种漏洞,使村民自治不断完善。(
延伸阅读:
- 滦县妇联驻村工作队工作总结 (2007-12-19)
- 2007年度街道妇联工作总结 (2007-12-19)
- 培育农村选举文化 村级组织换届专题晚会举行 (2008-03-19)
- 农村选举要有警觉性 (2008-03-19)
- 严堵农村选举中的“黑交易” (2008-03-19)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