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被炒的标本意义
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并没有几年,而且,大学生在乡村任职一般都是两到三年左右,时间不算太长,所以鲜有大学生村官被炒的消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仅以北京地区2006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北京市有一万一千多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聘到郊区农村担任村干部助理,拟录取2000人。而同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约为17.8万人。所以按照这个数据粗略计算,每17名大学毕业生当中就有一个报名愿意当村官。大学生村官工程的火爆可见一斑。
然而这么大的选拔基数,加上这是一个长周期运作的项目,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这些最后当上了村官的大学生人人都是抱着“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一腔热血到基层去的。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出炉,一定程度上是和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公务员和考研加分,承诺解决户口,工资保障,择优破格提拔等等这些经济的和政治上的“补偿和保障性政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笔者并不是反对为这项“给大学生谋就业,为农村找人才”的双赢工程提供政策性优惠和倾斜,相反,这些政策应该更一步制度化。我的观点是:在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过程中,既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性保障,且已经和这些大学生签订了正式的就业合同,因此,在日常的绩效考核中就应该严格掌握标准,陟罚臧否,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对不合格者﹑混资历者要敢于说“不”!
本来,“在其位,谋其政”乃是对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因为这些村官的前面多了“大学生”三个字,物以稀为贵,在工作中不自觉偏袒其种种不当行为,长此以往,势必损害人们对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整体评价,搞成了形象工程。所以,笔者才会认为凤阳县对此事的处理具有标本意义:
首先,严肃了人们对于村官的认识。这些大学生一般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这些村官职位看似无足轻重,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上直接和最基层的群众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较杂,对任职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拿“村官”不当干部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
其次,反面典型的树立也有利于端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态度,抱着所谓的“退而求其次”,“屈就”之类的思想到乡村任职,只会让自己工作没有成就感,还损害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挂职锻炼的大学生,更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基层扎根,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第三,“不合格者辞退”的先例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制度化,长期化。毋庸讳言,村官工程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其长期性、连贯性曾受到质疑,缺乏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我们看到各地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所作的努力,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但大多是正面鼓励性质的,只注重了对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保障,少有对其义务的强调,这也许就是文章一开头那两个大学生村官“官不大,派不小”的原因所在吧。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体系,必要的时候实行末位淘汰制。
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这几年,一方面缓解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更贴近民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增添一分量。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今天强调大学生村官被炒的标本意义,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给大学生谋就业,为农村找人才”的双赢工程。
- 凤阳再招50名大学生村官 月薪900至1000元 (2007-06-09)
- 安阳大学生“村官”挥镰割麦 分享收获喜悦 (2007-06-09)
- 乡村采访:凤阳大学生“村官”这一年在忙啥? (2007-06-11)
- 大学生“村官”这一年在忙啥? (2007-06-18)
- 对话:大学生“村官”走向何处? (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