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2%以上期满大学生村官 走上新岗位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综合 作者:佚名


11月9日,与会嘉宾共同启动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当日,由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局、团市委、市青年商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主办的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流动发展机制,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发展,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持。据介绍,近5年来,北京市先后选聘5批12392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每村两名大学生”的动态平衡。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的合同陆续到期,而引导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是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孙伟丽、孙晓胜)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9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2009年以来,北京市连续两年有超过92%的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走上新的岗位,完成了从卸任到转岗的角色转换。

    2009年,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陆续合同期满卸任,重回择业的起跑线。卸任大学生“村官”该何去何从,如何做好他们的流动发展工作,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祖德介绍,为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发展,北京市每年专门拿出一定数量基层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专门招录。两年来,北京市共有近千个社区工作者岗位面向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招录。2010年,北京市专门拿出18个乡镇科级领导岗位,面向续聘和进入乡镇机关公务员编制、专项事业编制的合同期满人员进行公开选拔。

    张祖德表示,企业是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去向,很多大学生“村官”卸任后成为了企业的“排头兵”。统计显示,2009年、2010年,企业招用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比例分别占总数的23%和30%以上。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2009年、2010年共招录近200名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成为北京市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最多的企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徐学明说,“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三年扎根农村的工作经验,更能理解农村的金融需求,正是农村支行急需的人才。”

    2006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白迪升曾任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村委会主任助理,2009年合同期满后,他成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怀柔区支行的信贷业务部主任。白迪升说,“‘村官’工作培养了我对农村的热爱与感情。从学生到‘村官’,再到农村信贷员,我虽然转岗却没有离开过农村的土地,回到农村干劲十足。上岗仅半年,我们首批96名‘村官’累计发放农村小额贷款超过一亿元,帮助数百名农户脱贫致富。”
 

大学生村官四成离任不离“村”

北京日报讯(记者 袁京)记者从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上获悉,近两年卸任的4000多名村官92%已走上了新岗位,其中四成以上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涉农工作,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据了解,5年来本市共选聘出12392名大学生村官,现在还有7183名大学生村官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3个城区和10个远郊区县的3955个行政村。

  “如果没有村官经历,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跟农村有关联。”很多卸任的大学生村官感慨,如今,他们许多人选择了在农科院、村镇银行等单位工作。

  27岁的王志民曾是昌平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村官时,他曾帮村里的花农跑市场、跑花店,虽然销售渠道逐渐打开,可是农户缺少扩建大棚的资金,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合同期满转岗后,王志民成了邮储银行的一名信贷员,他和同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曾经工作过的村镇,为史家桥乡花农送去了16万元贷款,这是他发出的首笔支农小额贷款。有了这笔钱,村里4座百合花设施大棚拔地而起,每年增加收入至少3万元。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有大学理论知识的积淀,又有3年农村工作经验,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徐学明说。两年来,该银行累计招收近200名村官,他们现在都活跃在京郊各区县支行的信贷、管理等岗位,有效缓解农村、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截至目前,由这些村官信贷员累计发放针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已超过3亿元,帮助数百个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甘薯村官”王贺说起话来已经带点“延庆味儿”了,他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曾在康庄镇三街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现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了真正的村官。在任期间,他依托母校和镇党委的支持,在康庄地区做起了七彩甘薯项目,从最初16亩的试验田推广到最终300余亩基地,村民收入也从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几千元。“我也想回到城市,可真放不下与全村400多百姓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就这样,王贺留下了。三街村旧村改造时,他一边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搜集意见和建议,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还积极与开发商协调,提出旧村改造工程的优化建议,有效避免了各种因拆迁引发的重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