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批大学生村官任期将满:是去?是留?

来源: 作者:庄超 屈晓…

    2006年,回龙观地区首次招聘了6名大学生到各村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合同期三年。如今,这些大学生助理们已“履职”三年,他们如何走过?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本报记者对我地区首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采访,为您讲述他们的三年“履职”历程。

  待遇相对优厚 吸引大学生进村

  2006年,回龙观地区以政府雇员的形式招聘村助理时,工资以专、本、硕等级进行月薪付给,据调查,“村官”平均年薪约三万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招聘启事得到的反响超乎想象,有很多大学生报名,最后经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确定了6人。

  “虽然待遇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肯定是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在回顾两年前自己为何选择“村官”这个工作时,史各庄村村官李代丽这样说。

  李代丽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历,同班同学中,只有她一个人选择了到农村工作。回想起当初的择业过程,李代丽也有过踌躇。她来自山东省一个乡村,到农村当助理,不是又回到农村了?可李代丽在学校学的专业是林木育种,她认为在农村能派上用场,而且比较一下自己的几个就业机会,村助理的待遇相对不错,和同学们相比,她的待遇也算中等偏上,于是2007年毕业时,她签下了协议。

  不过,在李代丽眼中,大学生“村官”最理想的工作是公务员。和同批“为官”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李代丽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很遗憾复试没有通过,“有机会我还要再考一次。”李代丽说。

  史各庄村村官王曼是我地区首批6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她老家就是史各庄村,当时她选择留下,主要就是为了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对于马上要离任的第一批村官,我地区组织部郑部长认为:“大学生‘村官’已经是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当然有正常的人才流动,完全没必要因为他们从农村出去就用特殊的眼光去评判。”

  大学生和农村一起成长

  想招商引资,想创办工厂,想发展商业……几乎每个大学生“村官”都是带着“改变一方面貌”的理想抱负上任的。但实际工作开展以后,“村官”们逐渐明白,农村工作,实际上要从身边的琐事做起。

  从回龙观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结果来看,80%的村助理做的是“非实质性的”服务或文秘工作,现在,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他们发挥的更多是参谋的作用。

  谈到大学生“村官”带给村里的变化,我地区相关部门有一个普遍的感觉,村里的文案、报告、报表规范了,效率大大提高,电子化办公真正能够推行到村里了。郑部长说:“大学生‘村官’助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具体的标准能够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到村任职,也就能把知识、能力、眼界带到村里,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相对而言,在三年任职中改变更明显的是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在琐碎、繁杂的村级事务中锤炼三年后,他们普遍的感觉是“成熟了”。李代丽告诉记者,与参加其他工作的同学相比,自己可能是外表变化最小的,着装甚至还要“退化”一些。不过,有时和同学聚会,明显感觉自己说话办事要成熟得多。

  “村官”不会断线

  现在,合同到期的首批6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又将面临一次同样的选择。即将到期的大学生村官王曼,对马上合同期满要结束的村官生涯,她说仍没有作出打算。李代丽也表示一年以后“应该没有机会再当村主任助理了”。而且在此期间,大部分村官表示将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

  对此,回龙观地区组织部郑部长表示:“大学生‘村官’政策是要为农村引入大学生这个群体,‘村官’的岗位是不变的,会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轮换。从来没有要求要哪个大学生在‘村官’岗位上呆一辈子。只要他们在合同期内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给村里做事,他们就是好样的!”最后,她又补充:“当然,愿意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有志青年 我们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