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分类构建调研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队伍需要构建和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要使“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科学合理、运行有效,必须根据实施“村官”工程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不同功能定位分类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长效机制 分类构建
我国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既注重激励保障,又强化竞争择优,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需要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要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是什么;二是根据预期功能设立制度体系,使所有行为按照预期功能发展。
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地区差异大,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顺利推进。事实表明,由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生活条件、文化资源、价值观念、“村官”任期届满职业去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只有构建和实施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随着实施“村官”战略时间的推移,“村官”数量很快会进入饱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经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实现了“一村两大”的“村官”目标。我国能容纳的“村官”将很快趋于饱和,如果“村官”工作不能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进,现有的“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会失去保障功能,因此,必须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随着“村官”退出数量的与日俱增,“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2010年,有1.7万名中组部选聘的“村官”和3万余名各省市选聘的“村官”退出“村官”工作岗位。为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中组部在《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给出了五条出路: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给出的五条出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怀,也体现出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决心。但是,五条出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是一个过渡性岗位,继续留任“村官”工作岗位,意味着只是把过渡期延长。二、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本村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留任“村官”要进入村委班子,要么修改有关规定,要么授予其“村民”身份,必然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三、大学生“村官”留任数量非常有限,如果留任太多将导致“村官”积压、进口不畅,“村官”工程的长期性就此中断。四、考录公务员非常有限。由于我国行政成本偏高,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十分有限。五、继续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六、当以上几条出路越来越窄时,多数大学生“村官”将走向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经历可以为创业争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择业提供一定的经历经验,但是,受制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专业的限制,离任大学生“村官”将逐渐反思做“村官”的时间价值、经验价值和机会成本。
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增加农村智力资源,扭转人才短缺现象,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者的重大工程。但是在大学生“村官”出路价值导向影响下,大学生“村官’逐步形成以下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和价值实现模式:一是“扎根基层式”,他们热爱农村,利用“村官”这个平台,积累在农村创业的经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做出非凡的业绩;二是“就业缓冲式”,他们由于受制于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到农村去当“村官”,一方面可以缓解失业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如果干得好还可以获得再就业、创业和学习深造的一些优惠条件;三是“实践体验式”,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但不希望扎根农村,而是希望自己有基层、有农村工作经历和经验,以便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作用;四是“伏击跳槽式”,他们从来就没有准备当好“村官”,只是伏击跳槽,当然这种模式比较少。以上几种模式,有的完全符合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意图,有的则背离了党和政府推动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初衷。
基于大学生“村官”功能差异的两种长效机制模式分析
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实施“村官”工程既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要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着想,要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更优秀的领导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如何培养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培养他们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村官”工程正好开辟了新时期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领导者的新途径。基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重点在于促使“村官”过程运行顺畅,主要抓住选聘考录、管理培训、合理使用、素质提高、流转顺畅等环节。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有几个特点:首先,功能定位为培养人才,具有宏大战略,不在于少数“村官”的得失;其次,对选聘考录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缓解就业;第三,需要比较严格地执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制,任期届满,除少数村急需人才或部分基层必须充实村干部队伍外,原则上都应离开“村官”岗位,以免造成“村官”积压,影响后期“村官”进入;最后,对具有“村官”履历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支持,无论是在再就业、创业,考研学习深造、考录公务员时,还是在职业生涯中如晋职、晋级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都应予以优先考虑,这对具有远大志向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农村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于要有数以万计的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愿意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干部。因此,有必要从这一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几个基本要件:首先,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来看,大学生“村官”的来源比较充足。其次,大学生“村官”要具备当好村干部的基本要素。在诸多要素中,创业富民能力最为重要。再次,大学生“村官”乐于分流、能顺利分流。该模式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如图2所示:
此外,还应根据地区差异、“村官”战略发展阶段等差异构建和实施“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不同模式下的长效机制,侧重点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基本功能也不同,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即确保大学生“村官”战略长期、协调、可持续推进。(作者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联《构建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0924309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长效机制 分类构建
我国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既注重激励保障,又强化竞争择优,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需要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要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是什么;二是根据预期功能设立制度体系,使所有行为按照预期功能发展。
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地区差异大,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顺利推进。事实表明,由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生活条件、文化资源、价值观念、“村官”任期届满职业去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只有构建和实施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随着实施“村官”战略时间的推移,“村官”数量很快会进入饱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经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实现了“一村两大”的“村官”目标。我国能容纳的“村官”将很快趋于饱和,如果“村官”工作不能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进,现有的“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会失去保障功能,因此,必须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随着“村官”退出数量的与日俱增,“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2010年,有1.7万名中组部选聘的“村官”和3万余名各省市选聘的“村官”退出“村官”工作岗位。为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中组部在《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给出了五条出路: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给出的五条出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怀,也体现出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决心。但是,五条出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是一个过渡性岗位,继续留任“村官”工作岗位,意味着只是把过渡期延长。二、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本村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留任“村官”要进入村委班子,要么修改有关规定,要么授予其“村民”身份,必然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三、大学生“村官”留任数量非常有限,如果留任太多将导致“村官”积压、进口不畅,“村官”工程的长期性就此中断。四、考录公务员非常有限。由于我国行政成本偏高,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十分有限。五、继续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六、当以上几条出路越来越窄时,多数大学生“村官”将走向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经历可以为创业争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择业提供一定的经历经验,但是,受制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专业的限制,离任大学生“村官”将逐渐反思做“村官”的时间价值、经验价值和机会成本。
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增加农村智力资源,扭转人才短缺现象,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者的重大工程。但是在大学生“村官”出路价值导向影响下,大学生“村官’逐步形成以下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和价值实现模式:一是“扎根基层式”,他们热爱农村,利用“村官”这个平台,积累在农村创业的经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做出非凡的业绩;二是“就业缓冲式”,他们由于受制于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到农村去当“村官”,一方面可以缓解失业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如果干得好还可以获得再就业、创业和学习深造的一些优惠条件;三是“实践体验式”,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但不希望扎根农村,而是希望自己有基层、有农村工作经历和经验,以便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作用;四是“伏击跳槽式”,他们从来就没有准备当好“村官”,只是伏击跳槽,当然这种模式比较少。以上几种模式,有的完全符合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意图,有的则背离了党和政府推动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初衷。
基于大学生“村官”功能差异的两种长效机制模式分析
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实施“村官”工程既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要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着想,要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更优秀的领导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如何培养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培养他们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村官”工程正好开辟了新时期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领导者的新途径。基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重点在于促使“村官”过程运行顺畅,主要抓住选聘考录、管理培训、合理使用、素质提高、流转顺畅等环节。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有几个特点:首先,功能定位为培养人才,具有宏大战略,不在于少数“村官”的得失;其次,对选聘考录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缓解就业;第三,需要比较严格地执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制,任期届满,除少数村急需人才或部分基层必须充实村干部队伍外,原则上都应离开“村官”岗位,以免造成“村官”积压,影响后期“村官”进入;最后,对具有“村官”履历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支持,无论是在再就业、创业,考研学习深造、考录公务员时,还是在职业生涯中如晋职、晋级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都应予以优先考虑,这对具有远大志向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农村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于要有数以万计的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愿意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干部。因此,有必要从这一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几个基本要件:首先,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来看,大学生“村官”的来源比较充足。其次,大学生“村官”要具备当好村干部的基本要素。在诸多要素中,创业富民能力最为重要。再次,大学生“村官”乐于分流、能顺利分流。该模式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如图2所示:
此外,还应根据地区差异、“村官”战略发展阶段等差异构建和实施“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不同模式下的长效机制,侧重点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基本功能也不同,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即确保大学生“村官”战略长期、协调、可持续推进。(作者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联《构建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09243090)
延伸阅读:
-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调研 (2011-11-28)
-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前后思想动态的调研报告 (2009-06-16)
- 关于大学生“村官”理想和实践的调研报告 (2009-06-16)
- 大学生村官 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有多远? (2009-07-16)
-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2009-07-16)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