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实现自身价值

来源:凤凰网 作者:刘大勇

    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上任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从而掀起了当代大学生争当“村官”的热潮。习近平同志曾在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意义不大,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为此,笔者以为,大学生“村官”们至少可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从而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大有可为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弱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以上,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比较,相差悬殊,尤其是位于内陆地区的重庆,农村经济更显薄弱。因此,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们完全可以大有可为。

  当好惠农政策的宣传员。中央及相关部门和各地就“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惠农政策累积有近100项之多。大学生“村官”要熟悉掌握这些政策,吃深吃透,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宣传、释疑解惑,并引导群众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益。

  当好农副产品的“推销员”。农村农副产品虽然种类多数量大,但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远,“卖难”现象十分突出,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发挥懂网络、信息灵、人缘广的优势,帮助农户搞好市场行情分析,运用网络等媒介帮助推介、销售农产品,努力为群众增收。

  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员。大学生“村官”可以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招商引资,介绍城里人“上山下乡”,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业。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大有可为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现状,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村级组织建设位于整个组织建设的“最前沿”,只有加强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才能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好基层阵地的“主管”。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是基层组织议事办公、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生、农资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大学生“村官”要理直气壮地当好这个阵地的“主管”,定期开展“党员群众议事日”等活动,确保阵地真正发挥作用。

  当好党员干部的“良师”。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发挥年龄优势、文化优势、能力优势,主动建言献策,帮助建章立制,搞好学习辅导。通过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提高村级工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特别是要借助远程教育,开展多形式的村干部培训学习。

  当好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载体,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地头,搞好社情民意调查,努力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使自己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

  在宣传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推进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正是大学生“村官”之所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担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理论素养较高和知识面较广的优势,做好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的宣讲工作,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科学知识,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和时代化。

  担当特色文化的培育者。地方民俗、方言俚语、民歌小曲、薅草锣鼓、民间刺绣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大学生“村官”,要善于发掘这些本土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组织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巴渝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焕发活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担当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边远山区群众文化生活仍相当贫乏,仍存在“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现象。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人才在基层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通过组建民间文艺社团等方式,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深入开展“唱读讲传”等主题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振精气神,建设文明乡风。(作者单位:巫山县委宣传部)(作者单位:巫山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