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优化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以提高素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蔡爱华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由于选聘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村官数量明显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整个大学生村官队伍来源相对单一、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等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对深入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掣肘作用也日益显现。

  针对这种情况,从去年起,扬州市着力在构建科学的选聘机制上求突破,用科学的机制吸引人才,用科学的方法选拔人才,用科学的途径使用人才,在“推、选、分”等具体环节上做文章、下功夫,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去年选聘的200名大学生村官中,“211工程”高校58人,占26.4%,其中“985”高校39人,占19.5%;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5名大学生村官全部落户扬州。今年扬州市计划选聘大学生村官228名,共有2122人报名缴费,其中“211”高校毕业生241人、“985”高校毕业生111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省都位居前列。总结经验,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寻找源头活水,着力改善队伍结构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拓宽选人视野,注重通过借势推介、搭台推介和媒体推介,动员和吸引省内外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为从源头上改善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夯实基础。

  一是重点推介,树立城市人杰地灵、重才引才的良好形象。举行选聘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活动,赴东北、北京、西安、武汉、南京、天津等地,“985”、“211”重点高校进行宣传推介。同时,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和邀请有志到农村(社区)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选聘城市进行“体验式”考察,让他们充分感受城市的优美环境和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扶持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组织创业大学生村官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种展销会,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全省高校基层就业巡回报告团,全面展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和服务为民的成效。在中央媒体刊发有关报道,营造“引才、惜才、尊才、用才”的浓郁舆论氛围。

  (二)拓宽选人视野,真正做到好中选优

  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质态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工作这项崭新事业的生命力。在选聘过程中,应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和队伍现状,科学设置、精心设计选聘条件和选聘程序,确保选拔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扬州大学生村官队伍。

 一是科学设置选聘条件,着力解决选什么人的问题。一方面,坚持五湖四海、广纳贤才的选人标准,放宽学校、地域、生源、户籍等限制,以更宽的视野在更广的范围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选聘门槛不降低,明确要求选聘对象须是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且是中共党员或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其中,在资格审查环节,组织专门班子进行初步政审,逐一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确保把德才素质较高、任职志向较坚定的优秀学生干部、研究生、省内外“985”、“211”高校毕业生和受到学校院(系)以上表彰的优质生源遴选出来。

  二是科学设置选聘程序,着力解决怎样选人的问题。严格参照公务员招录要求,实行全封闭命题,侧重考察考生的到村任职志向和综合素质。组织考官培训,统一评判标准,明确选聘导向,确保整个选聘程序公平、公正、公开。如去年体检工作结束后,扬州市委组织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23个考察组分赴21个省(区、市)50个城市的106所高校,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拟录用对象进行考察,全面了解工作志向,提前掌握分配意向,形成准确、翔实的考察报告,为下一步分配打牢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