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是党在新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2008年以来,新密市共选聘两批365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2008年6月录用240人、2009年10月录用125人,覆盖了全市303个行政村,并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分别配备了2名大学生村干部。截止2011年7月,现有在岗大学生村干部232人,其中第一批选聘村干部157人,第二批选聘村干部75人。因考录到其他单位和辞职等原因流失133人,流失率达36.4%。到2011年7月期满的村干部共涉及第一批157人,其中男89人、女68人;30岁以下(含30岁)131人、30岁以上26人;大专学历102人、本科学历55人;新密籍129人、外地28人;中共党员68人、非党89人。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新密市通过实施以“每年选聘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组织一次大会考,进行一次考核,举办大学生村干部论坛”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跟踪培养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大学生村干部基层工作模式,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确保了全市大学生村干部选得准、下得去、干的好、待得住、流的动。
(一)定标准严选拔,确保选的准
明确标准,严把入口关,报考对象必须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优先选聘中共党员。严格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调查摸底、广泛宣传、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确定拟录用人员、公示等程序,突出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强化了一年试用期的实践考察。在大学生村干部分配上,坚持“六项原则、四个结合”,即按照户籍就近适当调剂、乡镇需求、本人自愿、女同志不向偏远地方分配、适当照顾非新密籍大学生、中共党员向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倾斜六项原则,同时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村级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分配恰如其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重管理强素质,确保下得去
各乡镇按照“五个一”(每人配备一间办公室、一套办公桌椅、一套被褥、一台电视机和一套炊具)的要求,与大学生村干部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安置工作。把大学生村干部列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岗前培训、集中轮训、专业培训,举办大学生村干部“SYB”创业培训班。建立乡镇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共同联系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3+1”结对帮带机制,掌握思想动态,传授工作方法,激发特长优势,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岗位练兵,根据需要定职责、结合实际定任务,让他们参与到中心和重点工作上来,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大学生村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共有185名大学生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整体联动、专业互补的优势,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在新密党建网和《新密党建》上开设大学生村干部论坛,建立“新密市大学生村干部QQ群”,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扎根基层、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多举措促创业,确保干得好
市委推行3个“1+1”措施,采取“推荐项目+技术支持”、“资金注入+信贷支持”、“选树典型+舆论支持”的办法,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市、乡两级财政每年注入500万元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专项基金,自主创业的村官凭工商、农业、科技等部门的相关手续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可申请额度为3—5万元的创业基金。同时协调市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帮助创业大学生村干部申请小额贷款,由市财政据实全额贴息。每年组织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参加创业培训,对创业大学生村干部提供免费指导和技术支持。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创业资金300多万元,建成特色项目12个,涌现出了像“养猪大王”孙柳燕、“香油郎”李光、“幼儿园长”张建辉、“蔬菜姑娘”陈翠翠,“红薯小伙”郭蒙蒙,“兽药店长”朱志男等一批创业带富先进典型,编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图册《青春在田野上闪光》,特别是超化镇郑家庄村大学生村干部李光被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评为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十杰“创业之星”,他们以良好形象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党员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四)设岗位助参政,确保待得住
为把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市委在制定发展党员计划时,将农村发展计划向大学生村干部倾斜,3年来新发展党员72名。通过提供农村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远程教育管理员、法律援助咨询员等工作平台,使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积累经验,先后有116名大学生村干部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在今年市乡两级党委换届中,分别采取“三推两议两选”和“四议两推一选”的办法推选出新密市党代表1名、乡镇党代表20名,入选市乡两级党代表人数占到在岗大学生村干部的8.4%。
(五)畅出路广引导,确保流的动。
支持应考“入机关”,支持大学生村干部考录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在全市各乡(镇)办和市直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时,优先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录用,目前,全市已有26人考录为各省市公务员,70人考入乡(镇)办及市直事业单位。择优选拔“进班子”,去年8月份采取“双推双考一票决”的办法,在大学生村干部中定向选拔了5名副科级干部,其中1人任团市委副书记,1人任发改委副科级干部,3人任乡镇副科级干部。鼓励应聘“到企业”,通过参与企业应聘,先后有8人被招聘到企业、银行等单位。继续学习“求深造”,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参加研究生招考,有2人考上研究生。自主择业“谋发展”,引导大学生村干部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先后有21人自谋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担任村官,无论从年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来讲,还是从新农村建设对社会发展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素质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和深远的,其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归属感不强,思想负担重。大学生村干部普遍反映身份尴尬,他们认为自己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社会地位不高,既不是正式干部身份,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两委”成员,社会大环境导致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没有归属感。另外,大学生自主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干部的原因较多,在家庭和事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导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将当村干部作为一个过度阶段,而不是追求的事业,往往会在任职一段时间后通过参加公务员、事业干部招考等途径,脱离农村基层。另外,农村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与城镇差距较大,长远发展是困扰大学生村干部的最大问题。
(二)融入角色难,扎根意识不浓。大学生村干部从学校直接步入农村,从学生转变为村干部,村情把握、人际关系复杂、沟通困难、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及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值较高,希望大学生到村任职能立即给农民致富带来的实效;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对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农业政策、农业经营管理、乡情村情了解不够,缺乏社会实践,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大学生村官很难真正融入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中去,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对今后失去了信心,没有了扎根意识,丧失了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三)工作定位不明,发挥作用不明显。一是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借调借用现象普遍存在,接手村上中心事务较少,不能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满于现状,工作态度消极。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工作能力亟待提高。部分大学生村干部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派不上用场,个人特长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学非所用、用所未知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工作无从下手,很难找到工作切入点,信心和热情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
(四)有关待遇偏低,政策激励不到位。目前各地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率高,除了一些地方对此重视不够、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待遇偏低。我市大学生村干部三年的工作分别为1000元、1200元、1500元,尽管市财政解决了全部的社保资金,仍低于当前平均工资水平,随着物价上涨、消费水平提高,加之吃住行、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问题难解决,许多大学生不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二是政治激励不到位。选派大学生村干部三年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各地出台了相应的升本、考研、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但全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表现优秀、考核合格、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出现了“身在基层出没,心在另谋出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明确身份,完善职责,疏导思想压力。一是组织部门要做为大学生村官的坚强后盾,为大学生村干部在村“两委”班子设置专职岗位,给他们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官,充分保障他们的发言权和决策作用发挥,使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业化;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多交任务压担子,不断丰富大学生村干部日常工作性质,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基层的工作更加充实;三是经常召开座谈交流会,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创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宽松的工作学习氛围释放各种压力。
(二)强化意识,转变观念,真正实现融入。一是积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群众意识、表率意识、学习意识、律己意识,从小事做起,在干中学、学中干,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真正胜任“村官”岗位;二是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平时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特别要重视实践环节,努力培养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三是要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激发服务基层的热情与责任感,自觉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基层的志向。四是鼓励他们做好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树立村民意识,能够融入农村生活,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积极引导,支持创业,确保作用发挥。引导大学生村干部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更要切实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骨干作用。一是发挥参谋作用,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可以利用自身理论知识优势,积极参加村两委议事会,为村级经济发展、村务管理出谋划策,充分利用知识广、信息多的优势寻找致富门路和项目,帮助村民致富;二是发挥技术员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掌握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鼓励他们为农民送种植、养殖技术,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推广;三是发挥信息员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行情,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市场流通,助农增产增收;四是发挥建设者作用,大学生是注入农村的新鲜血液,富有朝气,可根据农民需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为村民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激发村级干部队伍活力;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设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在创业上给予支持,加大贷款额度,放宽借款期限,拓宽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渠道。
(四)提高待遇,加强管理,健全政策机制。一是提高有关待遇标准。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由省里牵头制定一个大学生村干部的工资标准基数,各地市依据本市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全省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月收入不低于这个基数;二是加大培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乡镇以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强化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与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制度系统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选聘、培养、管理、使用、帮扶、监督、考核等覆盖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制定组织、人事、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支持发展态势。四是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措施。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怎样使大学生下乡,还要考虑大学生下乡后怎么办,另外要完善期满政策,把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党政后备人才进行培养,加大定向招录力度,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使用,从而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河南省新密市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主任 郭霁锋)
- 关于当前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9-06-22)
- 四川“十条措施”开通大学生“村官”成长“快车道” (2009-06-23)
- 发挥团组织作用 服务大学生“村官”成长 (2009-10-19)
- 发挥优势 大学生村干部促进农村信访稳定上有作为 (2009-11-03)
- 争做双强型村干部 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中成长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