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村官分类培养的调查思考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任重庆
一、柘城县分类培养的特色做法
柘城县辖21个乡镇,493个行政村。按照省、市统一安排,公开选聘了493名大学生村干部,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选配目标,其中本科生297名,大专生196名。男361名,女132名。中共党员175名,少数民族4名。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干部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干部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
一是把村干部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干部归入“基层干部型”。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双强”型村支部书记的“传帮带”作用,侧重安排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帮助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基层矛盾、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和行家里手。利用村支“两委”换届或乡镇党委、政府换届契机,把熟悉农村基层情况、工作方法灵活的大学生村干部调整到村支“两委”正职岗位锻炼使用,让他们大展拳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雁”作用。
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干部归类为“创业致富型”。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加强与农林、水利、扶贫、交通和金融等部门协调,在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支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提升其创业项目质态和层次,逐步实现项目向社会化的转变,引领带动更多的群众融入到创业大潮中来。
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干部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主动与教育部门及高校联系,举办针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学历学位研修班,推荐部分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村干部进入高校免试就读研究生。开设工商管理、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等硕士冲刺班,邀请相关专业学者授课,免费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相关指导,鼓励其参与竞争以实现更高的发展。
二、实施分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是分类培养遵循成长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是做好村干部工作的切入点。分类培养不仅遵循大学生村干部的成长规律,而且遵循其成才规律,真正实现了“成长+成才”的双重目标。此种培养模式把大学生村干部放在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指导其在走向事业发展坐标的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让金子尽快发光”,真正形成“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良好局面。
二是分类培养激活农村细胞,形成“鲶鱼效应”,是促进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观念守旧创新精神不强、素质不高致富带富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程度高、思想解放、精力充沛、动力十足,有自强、向上的活力,在分类培养模式的激励下,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在工作实践中呈现出一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画面,在自身健康成长、快速成才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一池春水,继而激发基层工作活力。
三是分类培养畅通流通出路,蓄积“源头活水”,是形成良性循环的着陆点。流动渠道畅通与否是衡量大学生村干部工程能否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分类培养链条,不仅间接开通了大学生村干部流通出口的直通车,而且营造出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这势必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热爱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带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分类培养的实践途径
一是在培养方式上要做到“整体培养”与“个体培养”相结合。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共同的称号,其综合素质和任职状况既有群体的共性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差别,因此在分类培养中,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但要做到统筹兼顾、把握整体,而且要做到因人制宜、有所侧重,把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成为一人多才、一专多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首先,注重整体培养。刚到村任职时,由于生活环境反差大,大学生村干部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思想波动,此时,应着重在搭台子、促融入上下功夫,制定政策和培养措施时要集中体现大多数村干部的共性培养需求。其次,注重个体培养。对于“空降”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在进入稳定期后一般会更多地考虑何去何从,思想上容易波动,此时,要增强培养成效,适时“分流”,做到培养措施与大学生村干部个人需求、事业发展需要相统一。最后,注重动态调整。分类培养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其间,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干部表现出其他方面的更大潜力,或暴露出以前未曾注意到的关键“软肋”,应实行动态调控机制,引导他们适时“转向”,不断优化事业发展路线。
二是在推进力度上要做到“热启动”与“持续加温”相结合。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分类培养需持续的外部动力,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开局氛围,而且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一要高温点火。采取聘请人力资源专家授课和安排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别开生面形式,让大学生村干部对分类培养产生思想共鸣。二要持续添火。在分类培养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经常给予指导,通过选树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村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要把握火候。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热情变化情况,把握好分类培养的推进力度,并采取相应措施适时调整工作节奏,让他们始终有位有为,避免“忽冷忽热”。
三是在检验标准上要做到“长得好”与“长得快”相结合。能否实现大学生村干部又好又快成长,是检验分类培养成效的试金石,应贯穿于分类培养的全过程。一要坚持“好”字优先,打牢成长成才之基。“长得好”是指大学生村干部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到村任职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扑下身子,扎根基层,让其通过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大量棘手问题和矛盾,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二要坚持能快则快,开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长得快”是指大学生村干部快速成长、早日成才,是培养速度的问题。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择优选拔任用的机制,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利用公推公派和公开选拔等通道,让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潜力较大的大学生村干部向高层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中共柘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任重庆
延伸阅读:
- 发挥优势 大学生村干部促进农村信访稳定上有作为 (2009-11-03)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