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陈雄
 
    农村卫生工作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人才是农村卫生机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建设是农村卫生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存在着总量严重不足、资源配置失衡、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按规定,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覆盖半径为每1000:1。也就是说,按照农村居民数量计算,每1000名居民就应该配备1名专业医务人员。而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地域以及待遇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所拥有的专业医务人员数量,离此标准还有相当大的缺额。缺乏专业医务人员,很多原本可以就近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疾病,被迫转移到更远的县城乃至省城治疗,这一方面导致乡镇卫生院医疗覆盖半径缩小,使卫生院经营状况窘困,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形成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在调查中,农民都表示,如果有好医生,当然愿意在“家门口”看病,既方便,又省钱。同时,在各个乡镇卫生院也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各种医疗设备越来越齐全,就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所以,卫生专业人才数量的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乡镇一级,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就连土生土长的乡镇卫生院职工一旦经过专门培养、掌握一技之长时,也总是想方设法调离农村,转入城市。 致使有些乡镇卫生院不敢培养人才。如此恶性循环,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始终难以提高。
    多年来,为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问题。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三定” 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政策等等。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都不理想。一些“三定”的农村毕业生,宁肯不要户口、档案,也不愿回到农村去工作,即便回到农村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远走高飞;城市支援农村缺乏动力和长效机制,政府推一推动一动,很难持久下去;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换位思考,另辟蹊径。
    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必须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切入点,从思想认识、政策、资金和人才技术上,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并加大其房屋、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的五项配套建设力度,夯实基础,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使乡镇卫生院充满生机和活力。
    乡镇卫生院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重点突出急诊急救、产科、中医三个重点科室建设,避免向医院模式发展。
    一、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确保新增卫生经费大部分用在农村,做到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卫生院能为当地百姓提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二、完善农村卫生的政策
    要制订鼓励、吸引城市离退休和富余卫生人员到农村服务的政策。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下乡”、“一帮一”对口支援农村,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农村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一)建立农村卫生人才稳定机制。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实现待遇留人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对在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享受基层卫生岗位津贴,津贴不列入工资基金管理,并在服务期满一定年限后开始领取。
    (二)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在职培训成材后流失的问题。对选送外出进修学习人员,要明确职责,强调责任,签订合约。力争做到送出去一个人,带回一项新技术新疗法,形成一个特色专科。
    (三)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和吸引城市离退休和富余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承办卫生机构。对在职人员,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卫生支农等形式,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服务。
相信随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广泛开展,为农村医疗机构引进人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县、乡、村三级医疗模式和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引进及现有队伍医疗技术能力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基础医疗卫生保健都将(愿意)在卫生院进行,农村看病就医困难的局面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
 
(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寨里村村主任助理   陈 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