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晚报——我的“村官工作”引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付留兵

  我来自商水县袁老乡三仙行政村,现任村主任助理,幽默风趣的村民朋友习惯叫我“小村官”或直接喊我“大学生”。每次听到这些称呼时,我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心里总会默默感谢她——《周口晚报》,是她把我从在外漂泊的异乡拉回亲切温暖的家乡,是她让我从无所适从的门外汉变成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

  毕业于河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我,原本在洛阳一国有旅游景区从事文秘及新闻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一名既体面又安逸的白领。因为对文字的那一份敏感,我喜欢穿梭在那些琳琅满目的新闻中。2008年6月的一天,当我无意间浏览到《周口晚报》发表的《周口大学生争相当村官》的新闻时,我怔住了,心想整日在外地做旅游宣传的我,为什么不回家乡出份力呢?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正需要我这样的人才,同时自己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把家乡的变化宣传出去啊。处于这种心理和激情,我马上买了火车票,踏上回乡当“村官”的旅途。经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我正式成为一名家乡的大学生“村官”,当和乡政府签合同的那一刻我的心沸腾了,是《周口晚报》帮我实现了人生的崭新转折,给了我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机遇和平台。

  然而,农村和城市不同。坐惯了办公室的我,一下子要扑下身子,脚踩黄土地,身坐冷板凳,心贴老百姓,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当看到一些村民整日吞烟吐雾,吵骂争执,无所事事,心里凉了半截。而不服输的我暗暗痛下决心:决定满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彻底改变农村这些现状。可当自己的发号旗、指挥棒无人听从和部分村民置若罔闻时,干劲一下子垮了,感觉当地村民不欢迎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原本满怀理想,很想有一番作为,但现在感觉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联系不密切,工作无处着手,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当时十分沮丧、失望甚至后悔。

  正当此时,我在村室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一期《周口晚报》,出于无聊,我便翻看一番。当看到全市各单位正在宣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闻报道后,我的心灵机一动:何不以此为话题,向广大村民宣传一下党对农村的一些优惠政策呢,大伙一定会很欢迎。说干就干,我便把《周口晚报》中的关于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字摘抄入笔记本,于一次和村民合伙吃饭的机会,我向大伙问了一句:“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咱们农民有许多优惠政策,你知道吗?”“哪些好政策?快讲来听听!”没想到大伙反应那么强烈,我便掏出笔记本认认真真地向大伙讲了起来……事后,我便经常把从《周口晚报》上学到的法律法规、农村政策、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村民讲解,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从此,我找到了灵感,把握住了“村官”工作的切入点,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造福农民。同时,我也渐渐融入到朴实乐观的群众中间,越来越爱上了“村官”这个职业。

  此后,我更加喜爱《周口晚报》了,还专程骑车二十余里跑到市区订了一份回来,每逢空闲,便翻开报纸细细品读。不知何时,《周口晚报》成了我“村官”工作的最好老师,成了我了解政策信息、学技术、长见识的窗口。自从订了《周口晚报》,我常把报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和科技信息剪切下来,贴在小本子上,遇到实际问题就拿出来翻看,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读报、剪报、学报、讲报,不经意间自己剪切、粘贴的豆腐块聚成了厚厚的一本,此时我的工作也渐有了起色,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