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经济开发区康王乡乌江村新农村建设写实
在岳阳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在乌江机筛这个国内驰名企业带动下,康王乡乌江村这片特色土地上,店铺鳞次栉比,特色餐饮店星罗棋布,条条道路硬化通组入户,股股甘泉引进农家,庭院洁净美丽;村民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到餐饮店、入工厂、进公司上班,或开着大货车在外面跑运输;老年人悠然自得,年轻人笑容灿烂,孩子们书声琅琅……初冬时节,记者走进了岳阳经济开发区康王乡乌江村,一幅富裕、文明、和谐、秀美新农村的瑰丽画卷映入眼帘,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之中。
乌江村,地处市区东南郊,京珠高速、京珠岳阳连接线、奇西公路在这里交汇,横贯东西,直通南北,京珠岳阳收费站坐落于此,是名副其实的岳阳城区“东大门”,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1500人。近年来,乌江村支两委紧紧围绕“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和谐秀美新乌江”的战略目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餐饮为龙头,建设新家园,培育新型农民,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适合城郊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新产业:助推村域经济腾飞
2002年京珠高速临长段建成通车,连接线贯通,该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时提出发展“路域经济”的思路,昔日沉睡的乌江村,如今已是热闹非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人流车流物流在该村迅速“集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该村2003年成功引进老板在岳阳连接线14公里处的一块荒山投资兴建安居乐彩瓦厂,正是这一决策搅活了一池春水,为村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投资第一年产出就达到80万元,在便利的交通优势下,如今每年盈利达到200万元以上,老板谈到为何选择在乌江投资兴业,“我是被乡村领导的诚心所感动,为这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所吸引”。
在京珠高速出口处,过往司机停下来,休息用餐,因为价廉味美,菜肴独具地方特色,顾客莫名而来,现在该地已由几家小餐饮店, 发展到今天的乌江大酒店、乌江新菜园等近20家特色餐饮店, 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乌江美食一条街。每当夜幕降临,从京珠收费十字路口到奇西公路转弯的公路两旁,各色餐馆招牌和彩灯亮了起来。宽阔的公路两侧临时泊车位,停满了各式轿车。餐馆内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人声鼎沸,整条美食街呈现一派繁华气象。
该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记者与一位姓任的运输户交谈,他说:“村干部鼓励我们农户跑运输,为我们协调贷款,靠着扶持,我购买了两辆货车往外地拉货,一年能赚5、6万元。和我一样跑运输的有30多户,拥有车上百辆,每辆车至少一车能挣3万多元” 。发展运输业鼓起了一部分农户的钱袋子。
该村还充分利用交通发达的优势引资上项目。今年,通过村民入股筹措和引进资金100万元,在京珠连接线建设一个集汽贸服务的高速服务区等项目,再加上村办、村民自办的企业,目前,全村已有民营企业10家,吸纳本村200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仅工资收入一项,农民人均年可增收2000多元。在发展民营企业的同时,该村还积极扶持农户围绕路域发展个体工商业。村支部书记任会华告诉记者:“现在乌江村已有个体工商户60多家,日交易额达10多万元,靠着路边建店,有的户一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如今,乌江美食街、安居乐、大米加工厂、运输公司等民营经济已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为乌江村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点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之处是生产发展,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才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生活得更富裕。乌江村利用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和地处城郊优势,以发展特色餐饮、搞活商贸流通为切入点,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做法有值得借鉴之处。
新生活:干部帮扶群众共同致富
由于修建京珠高速、收费站、服务区、连接线和奇西公路,大量的土地被征收,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是许多“城郊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普遍遭遇的难题。
乌江村也不例外。应该说,乌江村的农民在服务城市发展大局、支援重点项目建设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据了解,在乌江1500多名村民中,有60%以上农民失去了土地,有800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解决。 乌江村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体现了党员干部的高素质,他们不埋怨、不失落,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积极帮扶农民就业,带领农民自主创业,培养农民的主动造血能力。该村投入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个人档案,依托农民学校,或把农民送出去,或把专家从外面请进来,切实加大村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乌江村人均仅有三分耕地,村两委还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引导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地处连接线旁的300亩的土地承包给几个村民用来发展优质葡萄种植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带来的是规模化种植、经营,葡萄今年首次丰收,还没熟透,就被客商抢购一空,“乌江葡萄”远销省内外,受到一致称赞。
安居乐彩瓦厂订单不断,生意红火,需要一批制瓦和搬运的工人,村干部了解情况后,找到瓦厂老板,积极推荐村的剩余劳动力,一大批人在瓦厂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有一批人在瓦厂做兼职。乌江村有许多周边企业有用工要求,村干部便主动和企业主联系,推荐村民进厂务工,同时还利用市区几家大型民营企业在村联点的优势,转移剩余劳动力,让失地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在乌江村采访,许多农民都对村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赞不绝口。
在乌江村,有的人跑运输,有的人养猪养鱼,有的人搞无公害蔬菜种植,有的人开起小店……人人有了可心可意的工作,全村800多剩余劳动力,通过自主创业和介绍就业的方式,已经实现100%就业。
现在,村民从原先的土坯房或平房搬进了新楼房,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存款,他们和城里人一样看有线电视,用上了太阳能,手机、摩托车、空调等家用大件普及率达90%,一些村民还买了电脑。在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还仅为2300多元,2008年已经增至4900元。乌江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记者点评】关注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乌江村的群众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解放思想,不拘一格的就业形式,他们干部和群众之间和谐的凝聚力,他们勤劳实干的创业态度,是乌江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对于“城郊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如何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帮助村民过上富裕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面貌:城市与乡村和谐统一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踏在乌江土地上,只见一幢幢别致漂亮的楼房紧紧相连,屋前的院子里花木掩映,家中的现代化摆设一应俱全,街道整洁有序,记者不由得发出感叹:这哪里是农村,分明是城市啊!
听乌江村干部介绍,几年前的景况不是这样的,脏、乱、差的状况在乌江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来,乌江村一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全村铺上了水泥路,装上了自来水,启动了村落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在村里整治了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建起了垃圾池,使乌江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改观。
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乌江村都要组织拔河、篮球等比赛,还经常结合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全村农户广泛开展“十星级农户”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该村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明显改善,屋场气氛日渐融洽,一种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蔚然形成。现在在乌江村,“打麻将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打架相骂的少了,互助互爱的多了”,人们常常会溢出发自心底的幸福的笑容,这是他们美好的生活的见证。
乌江村的集体经济有了大发展,但是村干部并没有把这些集体收益用在个人生活的挥霍上,而是坚持“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于民”的原则,为村民办起了实事。村民的用水有困难,干部主动筹措资金,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现在,更换了水泵,硬化了水渠,整修了塘坝,农业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输电线路老化,电压不稳,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村干部千方百计想方法,现已输电线路,升级了变压器;对村里的困难户,逢年过节村里都要上门慰问,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尽享发展带来的成果。村民们告诉记者,在乌江村生活,自己体会到的是大家庭的温暖。
【记者点评】“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于民。”这是在乌江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任会华告诉记者的话,多么朴实,多么深刻,它体现出了乌江村那种干群一心、城乡一体的美,构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我们有理曲相信,只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思路,乌江村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高飞)
- 9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当村官 今日起湘潭赴任 (2008-08-17)
- 湖南:1416名大学生村官陆续下村 (2008-08-20)
- 资兴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 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8-08-20)
- 【湖南湘西】竿子坪首批学生村官上任 (2008-08-20)
- 冷水滩区对大学生村官实行“3+1”传帮带 (2008-08-21)